
士林。地方知識學
以在地知識建構為基礎,在地範疇為出發。
臺北市士林社區大學自民國八十八年成立以來,秉持承辦單位崇德文化教育基金會「己立立人,己達達人」之設立宗旨及過去推動社會文化教育之經驗積極投入社大領域。本校做前瞻性的整體規劃,以「追求卓越•優化士林•迎向國際公民社」為辦學理念,以提供成人知識成長的機會、開拓人民公共領域、凝聚社區意識、建立新文化與新社會。
「士林」士林人共同生活、共同回憶的鄉土。士林區位於臺北市北方東經121.31度、北緯25.05度,面積為62.3862平方公里為臺北市最大的行政區,劃分為51個里。舊地名「八芝蘭」(Pattsiran),為臺灣原住民平埔族語「溫泉」之義,清末時因讀書風氣興盛,科考人才輩出,遂改稱「士林」,有「士子如林」之涵義。人文薈萃、景緻宜人、文風鼎盛,吸引無數的文人雅士居住,因而產生許多文史的地景與記憶,士林區的特色影響著士林社區大學在校務發展的方向與脈動。
區內重要之溪河有基隆河、淡水河、雙溪及磺溪,地理分為陽明山、天母。蘭雅、芝山岩、街上、後港及社子等7大次分區,比較重要的商店絕大多數分佈在文林路、基河路、大東路、中正路、中山北路六段及延平北路,至於工廠則集中在社子與後港一帶。在各分區發展特色上,陽明山分區幅員廣闊,除仰德大道沿線周邊與陽明山國家公園外,雙溪上游與部分大崙尾山系亦包含其中,並設有夢幻湖等三個自然生態保護區,陽明山平等里水圳及步道、陽明山凱達格蘭遺址及古道等。天母分區有許多國家大使官邸或駐華使節辦公室,孕育特有的異國風情色彩。芝山地區擁有豐富的自然與人文資產,鄰近雙溪、磺溪,以及芝山岩及陽明山麓,其歷史紋理最早可推至史前3800-3000年之間,且擁有芝山岩文化遺址乃為重要的文史資產。位於基隆河及淡水河雙溪中間的社子生活圈,更具有美麗的夕照與水岸生態。
芝蘭新街(基隆河)為基河路以及臺北市士林社區大學、承德路一帶,延伸到士商路的帶狀區域,早期為基隆河的河道,1963年大台北防洪整治計畫,將貼近士林街區的基隆河改道,改走現在百齡橋一帶的路線,使河道避開人多的士林街區,減少颱風時期民宅受水患損害的程度,因此基隆河截彎取直後成為今日的基河路。芝蘭舊街主要的前街和後街兩街區一帶是老士林早期聚落所在,雖然已經沒落多年,但漫步其間,還可以看到多家傳統理髮廳、雜貨店,相較於繁華的芝蘭新街,形成對比。
士林一帶,從荷蘭統治到國民政府,其間歷經「康熙台北湖」的消長,重新形成河道,開墾溼地成為良田,從水運聚庄到陸運集市,士林區地處滯洪地帶,為了治理水患,進行河道堵塞與截彎取直等工程,逐步邁入現代化,環境變遷之巨大,可謂是「滄海桑田」。現今在「生態城市」與「人文城市」的國際潮流之下,不斷前進的士林都市化發展,三腳渡渡口環境重建計畫,亦是士林區民眾重視的議題,而社子島的開發如何兼顧水岸自然保育及都市發展為重要議題之一。
免責聲明:
一、臺北市士林社區大學保留所有此網站內資料的權利、擁有權及權益(包括版權)。
二、本網站內容僅提供使用者參考瀏覽用,非經臺北市士林社區大學事先書面同意,不得以任何形式轉載、複製、抄寫、重製、散布、出版或發行本網站內容。
三、對於本網站上文字圖片資料的精確性、正確性或可靠性不做承諾保證和承擔責任,惟針對任何關於文字、圖片說明等如有錯誤,歡迎來函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