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山岩次分區(岩山里ヽ名山里ヽ聖山里ヽ芝山里ヽ東山里)
人口數::28952人;男:13692人;女:15260人
土地面積:3.604平方公里 戶數:10545戶 鄰數:114鄰
共譜芝山的歲月,芝山岩因為外型圓潤,舊名「圓山仔」,後來由來到此地的漢人移民漳州人覺得很像故鄉大陸的「芝山」,故改稱為「芝山岩」。芝蘭八景的第一景「芝山獨峙」,就是芝山岩,表示這是很重要的地景,日本時代四國遍路中的八十八個石佛,其中就有十二番在芝山岩,表示這裡有十二個景點,因為這有芝山岩神社還有芝山巖學堂,是日本時代的國語發源地、日語的傳習所,可見芝山岩的重要地位。芝山岩是一座孤立於臺北盆地上的小丘陵,山的總面積約有25000平方公尺,山頂平地約有8000平方公尺,地景現址屬於臺北市士林區。士林位在淡水河ヽ基隆河ヽ大屯火山及劍潭山間的陸域,以及基隆河北側支流-雙溪、 磺溪一帶的區域及部分陽明山區,早期為凱達格蘭平埔族活動的地方,在十九世紀後,這些原住民因漢人擠壓,逐漸離開。漢人初墾的十八世紀初年,士林仍在臺北湖邊緣,此时臺北湖邊緣、雙溪及磺溪交會的埔地,就成為漢人移民初始,也就是下樹林埔地西側,現在的新光醫院一帶。
十八世紀士林初墾
約在十七世紀陸續有漢人前來活動,十八世紀前來拓墾的漢人增多,主要為來自大陸的漳州人,約在康熙 42 年(1703 年)漳州人鄭維謙到士林開墾,而漳州人己開墾唭哩岸,接著下東勢(芝山國小以北的東大半部、三玉里士東路以北區域的東南部,為今日臺北市芝山岩次分區一部分)、湳雅(南邊隔外雙溪與福德洋庄為界,西邊隔磺溪與石牌庄為界;為今日臺北市士林區蘭雅里,天母一帶)等地方陸續被開墾,當時稱士林為八芝連林。雍正元年(1723年),在淡水廳下設竹塹與淡水兩堡,下又有18莊,其中一莊名為八芝蓮林莊;幾年後人口漸多,乾隆元年(1736 年)闢福德洋圳,使士林地區有穩定的水源耕作,拓墾環境更加穩定;約在乾隆2年(1737年)麻(蔴)少翁社東勢荒埔開墾成八芝連庄,這個時候人們主要在雙溪和基隆河交會口一帶,以及更內陸芝山岩一帶居住。乾隆6年(1741年)漳州人 在雙溪河畔擴建原有土地公廟,闢建神農宮,幾年下來,神農宮一帶形成街道,為士林最早發展成的街道空間,也就是後人所說的芝蘭舊街。乾隆11年(1746年),將「八芝蓮林莊」改為「八芝連林莊」;乾隆29年(1764年),改稱「八芝蘭」或「芝蘭」。乾隆17年(1752年)地主黃國聘捐獻土地,當地仕紳吳廷誥倡議於圓山仔興建東邊為奉祀觀音佛祖的「芝山巖」,另在西邊的圓山丘(芝山岩)興建「惠濟宮」,則奉祀漳州移民所帶來的鄉土神祇開漳聖王,並懷念漳州芝山,這也是圓山仔改稱芝山巖之由來。
十九世紀後的士林發展

咸豐9年(1859 年) 漳州人及泉州人械鬥,戰場發展到士林,神農宮所在的舊街全毀,急於蓋房卻又發生大洪水。同治3年(1864年)在潘永清倡議下,許多舊街的居民移往下樹林,而後潘永清細心規劃市街,中央劃為廟址,新建了一座媽祖廟,供居民膜拜,也就是後來的慈諴宮,並領著所有人搬去了新街,數月後芝蘭新街就繁榮起來,而芝蘭舊街的發展就慢慢地落後。1895年日本人入台,士林進入新的發展階段;1896年1月士林發生「六氏事件」,有六名日本人遭殺害,潘永清兒子潘光松(當時的保良局長)被波及,遭日本人殺害。1901年淡水線鐵路通車,並在士林設火車站;1915 年日本人規劃「公有市場」;1918年日本事業家創辦「紙業株氏會社」;1920年日本人統治台灣更臻穩定,發展地方自治,設街庄役長,並建庄役所。
民國34年(1945年)國民政府遷台後,士林發展再次調整。1950年先是前總統蔣介石設官邸於士林劍潭山,大批軍公教人員進駐,許多地方列為限制建設,此後,士林空間發展受到限制,同時將士林區納入陽明山管理局管轄範圍,更進行基隆河截彎取直,士林水文空間遭受影響;民國38年(1949年)士林和北投歸草山管理局管轄,1950 年改「草山」為「陽明山」,即陽明山管理局;民國57年(1968年)將士林及北投等地區劃歸臺北市管轄,即「士林區」。
雙溪流域

雙溪是基隆河的一個支流,發源於陽明山山脈擎天崗附近,其上游為內雙溪,支流菁礜溪(碧溪)與內雙溪於外雙溪橋匯流後,經下游的地區則稱外雙溪,進入臺北盆地。外雙溪支流新安溪於東吳大學處匯入,另一支流磺溪於美崙公園右岸匯入後流經軟橋低窪地,截彎取直後於洲美後港二號橋附近注入基隆河,而雙溪舊河道則流經洲美注入基隆河。雙溪在截彎取直前,該河道則流經洲美,待磺港溪匯入後,於頂八仙附近注入基隆河。
清代以來,「軟橋」地處臺北、淡水之間交通要衝,先民於今天的石牌橋附近設置木板橋通行,跨越磺溪連結北投與士林,人車行進則搖晃不已,因而得名流傳至今。
昔日雙溪水量穩定,軟橋水運繁榮,船隻運輸磚瓦與稻米到附近港市,而小型船隻可走磺溪,並利用漲潮行至福裕宮後方。但是,軟橋地區,因其夾在雙溪與磺溪之間,水患頻仍。在1912年大淹水之後,土埆厝則改建成墊高之磚瓦屋,並增建閣樓以避水。後來,逢颱必淹,美國學校因此遷走。軟橋聚落,如今已是百年聚落,其農村古厝火型山牆優美,但因2009年起進行的「北投士林科技園區」開發,已遭拆除。
大屯火山彙南坡的放射狀水系,包括雙溪、磺溪(南磺溪)、磺港溪、水磨坑溪及貴子坑溪,前三者注入基隆河再匯入淡水河,後兩者匯入中港河(關渡溪)後注入淡水河。舊雙溪外雙溪流域有歷史聚落,諸如芝山岩文化史蹟公園、福德洋圳遺跡、故宮博物院等,以及外雙溪公園溼地生態池、聖人瀑布等景點,內雙溪一帶開發程度低、擁有森林溪流美景與自然的森林環境,蘊含著豐富多元的水域生物多樣性,並設有內雙溪自然中心、天溪園生態教育中心等。芝山岩文化史蹟公園於1996年設立,並進行植物、動物、地質、史前文化、歷史、視覺景觀等議題研究,並挖掘出豐富的史前文物。1993年內政部將芝山岩遺跡標定為國家二級古蹟。芝山岩為一小山丘,標高52公尺,北為大屯火山,南為雙溪,為雙溪、磺溪交會的湳雅平原中的山丘,為大台北少見的平地上山丘。芝山岩為湖中小島,先住民在此生活,留下痕跡,芝山岩也是廟宇及信仰安頓的地方,例如:「惠濟宮」為國家三級古蹟。

芝山岩的歷史沿革
康熙24年(1685年)漳州人林永躍、王錫棋開發關渡、唭哩岸、嘎嘮別等地;康熙42年 (1703年)漳州人鄭維謙領導開墾芝蘭堡(現在士林雙溪ヽ臨溪ヽ芝山ヽ蘭雅一帶);康熙48年(1709年)沿基隆河、雙溪入墾下樹林埔,興建福德宮。康熙57年(1718年)唭哩岸漳州人與毛少翁社立約開發八芝蘭、劍潭、大龍峒等地。雍正5年(1727年),業戶吳廷誥、曹朝招、賴玉蒼等築成士林店子街,稱八芝蘭。
乾隆17年(1752年) 芝山岩地主黃國聘獻出土地,與吳廷誥等鄉紳出資建惠濟宮,祭祀開漳聖王,並建芝山巖,祭祀觀音佛祖,成為日後士林區居民民間信仰的開始。乾隆51年(1786年),台灣發生林爽文事變,北部黨羽林小文到處做亂,毀掉新莊巡檢署,也燒掠八芝蘭,把逃到芝山岩上的民眾殺掉,骨骸四散。事後芝山岩業主黃文欣捐出整座山芝山岩,供芝蘭街總理吳慶三率鄉人鳩資整理及建墳塚收埋無主屍骨,此一墳塚即為後來的同歸所。
嘉慶8年(1803年)惠濟宮遭受蟻害及風災損害嚴重,董事吳國鑑鳩集5400員修繕,興築芝山巖及惠濟宮。後來,芝山岩業主黃家後代黃承帶、黃耀宗、黃秀傑等,有意透過官府 重新掌管芝山岩。惠濟宮執事也前往分縣陳情,嘉慶10年(1805年),訂立「芝山和約」,重新確立惠濟宮和芝山巖所有權,歸公眾所有。

嘉慶17年(1812年),庄民鳩資修廟等事。道光16年(1836年)惠濟宮遭火焚。道光20年(1840年),潘永清建文昌祠,邀請傅人偉教授子弟讀書。道光25年(1845年),地方促成香燈地捐獻,供耕作收成,使惠濟宮有廟產供平日祭祀事宜;田產分別是雙溪圳頭埤底黃家水田,以及乾橋港墘黃家水田。這個時期大臺北地區械鬥不斷,士林一帶漳州人意識到需要一個戰略地點因應日益緊張地族群關係,以及層出不窮的械鬥事件,乃在芝山岩營建隘門(目前仍存在西隘門)。

道光29年(1849年)黃錄欲戕東北古樹,遭到眾人罰戲,並再次重申嚴禁砍山上的樹;此外也議定設黃慶三、黃國聘祿位。為了更慎重登載這些事,使後人知道此一功勳和約定,乃立「芝山合約碑記」,並且刻石碑標記。
同治10年(1871年)芝山巖、惠濟宮傾頽,董事潘永清將二座廟翻新,合蓋一起;同治13年(1874年)芝山巖、惠濟宮、文昌祠合一。
光緒16年(1890年)惠濟宮被火焚無存。董事林有仁、潘盛清、賴兼才將該廟翻成兩進,奉祀開漳聖王、文昌帝君及觀音佛祖。
清光緒21年(1895年),簽訂馬關條約,乙未割台,日本殖民統治台灣達50年,半世紀之久,日本統治台灣初期,教育乃為施政的主軸之一,日本政府將學務部移設芝山巖,作為日本語教育傳習之所在,在惠濟宮設「芝山巖學堂」,招募日語傳習生。「於此還有一段流傳是因馬偕而牽扯出來學校選址的淵源事故,其實日本早在清同治13年(西元1874),牡丹社事件時,就已覬覦台灣,並派員做各項田野調查,當時日人就發現基督教長老會的外籍牧師馬偕在台灣傳教,除了宗教活動外,尤有甚者在教育的領域裡獨樹一幟,有其獨特的方式與供獻,日本台灣總督府的學務部長伊澤修二,率領學務隨員,親赴滬尾,登門造訪馬偕,拜會請益,穫益匪淺,在拜訪當下,發現牛津學堂(台灣第一所洋學堂),遠離市廛,設置於風光明媚,清幽雅靜之處,激發日人認為讀書學習的環境,遠離塵囂,清幽謐靜,至為重要,於是放棄業已覓妥,地處商業繁盛的大稻埕校址,重新另覓新址,適合讀書學習的良好環境,終於找著一處遺世無爭的獨立山丘~芝山岩,其靜謐清幽及風光明媚的特色,絕對可與馬偕砲台埔的牛津學堂,不遑多讓,相互媲美。」(出自士林社區大學朱瑞徵老師,淡水河流域的八芝蘭,尋跡芝蘭·翻轉士林-粼社區誌,2019年11月版。)

日本人將學堂從大稻埕喬遷到新選校址,芝山岩山上的惠濟宮,開啟了日本教育在台灣的首頁,但在隔年,明治29年(1896年),卻發生六氏先生事件,「芝山巖學堂」暫時停課。二年後改為「八芝蘭公學校」。明治37年(1904年10月13日)將「八芝蘭公學校」移到士林街區,原芝山巖校舍廢棄,並借士林新街媽祖廟慈諴宮西廂為八芝蘭公學校分教場;講堂建築興建於大正5年(1916年),現址為士林區士林國民小學校史館,(2017年7月4日,登錄為直轄市定古蹟)。此次六氏先生事件是日本人統治台灣以來,第一次有日本教育人員遭受抗日份子殺死的事件,日人有意擴大此一事件的意義,乃在芝山岩空間形塑「芝山巖精神」,藉以教化及凝聚殖民土地台灣人的「愛國心」。首先,日人在明治29年(1896年)在芝山岩山頭上完成「學務官僚遭難之碑」的石碑;明治38年(1905年)完成台灣亡教育者招魂碑工事,舉行「六氏十年祭」暨二十三名亡教育者合祀;大正 3-5 年 (1914-1916) 成立芝山巖祭祀場,昭和3-5年(1927-1929) 建芝山巖祠,興築鳥居與建物。此後每年二月舉行盛大隆重的祭典。

「在馬偕的日記中可以發現,馬偕得知六氏先生被殺事件,源起為牛津學堂位處好山好水,清幽雅靜的讀書學習環境裡,誘導日本總督府學務,放棄早已覓妥位於都會河港,熱鬧繁華的大稻埕校址,重新尋覓,擇處荒郊野外,人煙稀少的芝山岩山頭上,設立新址,豈知竟是喪命埋骨之所?馬偕當時的心情猶如俗諺所云~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的慨嘆!他的內心深處,常為此事感到遺憾與惋惜,這起殺戮血腥事件,對當時兩造而言,彼此皆屬無冤無仇,肇因於民族意識的高漲及種族對立之情境,所衍生出來的悲劇。」(出自士林社區大學朱瑞徵老師,淡水河流域的八芝蘭,尋跡芝蘭•翻轉士林-粼社區誌,2019年11月版。)
此外,而在芝山岩另一端的惠濟宮,大正年間部份建物遭白蟻蛀蝕,大正11年(1922年)積極募集修建基金,第二年完成修建工事,並舉行落成典禮。惠濟宮完成後,日人開始營建芝山巖祠;地方人士也集資修建及整合士林地區各角頭勢力的同歸所。
戰後,芝山岩周邊為國民政府統治中樞的保衛地,包含情報局、士林官邸及軍方等單位。芝山岩的行政區歸陽明山管理局管轄,大部份土地被情報局及軍方使用,芝山岩神社也改成雨農圖書館。這段期間,山上的石燈籠、檜木及石材等古蹟被拆毀與破壞。山上及軍情單位及砲兵營也帶來新住民,但因軍眷過多,有些盤據芝山岩山頂、山腰和山腳下。民國67至71年間(1978-1982年)政府不斷溝通與協調,給予拆遷補償費,才將違建戶遷走。
在此之前,民國46至48年間(1957-1959年),潘光楷等用鋼筋水泥改建前殿,民國 59年(1970年) 也用鋼筋水泥建後殿。更早一年,民國58年(1968年)興建懷古園,將歷年來殘留、棄置的石料建材如石柱、石礎、石堵、石碑等安置在園區,民國68年(1978年)指定為第三級古蹟。到了民國79年(1990年),軍方撤離芝山岩,留下許多舊營區及防守空間。
軍方撤離的當年,促成臺北市政府積極規劃芝岩山的生態與人文特色,以及文史的保存,並於民國82年(1993年)設立芝山岩文化史蹟公園。民國89年 (2000年) 考古學者劉益昌在芝山岩發掘豐富的史前文物,其中還有二具圓山文化時期人類的骨骸。民國94年(2005年)臺北市政府在停車場旁興建考古探坑館,展示芝山岩的考古文化層特色。
穿越古今,探尋芝山岩的傳奇,從現代的大發展留下的角落,聆聽到不同時代的故事,慶幸這片土地並未因為時代的進步而消失,也因為歲月而為它增添了些許風情,亦讓在地的 故事,在地的記憶永續長存。
1.地圖資料來源:《台灣新舊地圖比對-台灣堡圖》,台灣歷史文化地圖,中央研究院, http://gissrv5.sinica.edu.tw/GoogleApp/JM20K1904_1.php 2020年08月05日。
2.士林社區大學朱瑞徵老師,淡水河流域的八芝蘭,尋跡芝蘭•翻轉士林-粼社區誌,2019年11月版。
3.士林學系列,芝山岩傳奇,臺北市士林社區大學出版。
4.尋跡芝蘭•翻轉士林-粼社區誌,2019年11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