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

民國七○年代掀起了重新認識古蹟運動,到了民國八○年代國家公園紛紛興起、臺灣也開始重視環境教育運動。當時的賞鳥協會很活躍,會固定帶民眾去賞鳥,賞鳥的同時也加深對於自然生態的瞭解,十年後延伸出自然步道運動,並開始了親近在地自然的風潮,而當時也有多位優秀的學者投入推動國家公園環境資源和生態保育。不同於現在國家公園只針對公共建設做規劃,那時候學者們想的都是如何建構、保護生態環境,落實生物多樣性保育自然要從棲地開始,甚至為了維護自己的理念而與政府單位抗爭,因為有這些人的努力,所以我們才能像這樣親近原始自然環境與古蹟保存。

地質

芝山岩為巨厚砂岩組成,係中世紀大寮層的沈積岩層;此一岩層富含有孔蟲、貝類及海膽化石。芝山岩出露的厚層砂岩,節理發達,且有陡崖,山崖下有崩積土及石塊。

    近幾十萬年來,芝山岩發展和臺北盆地的形成有關(歷經二十餘萬年來的大屯山系、觀音山的火山運動,造成推擠,又經過斷層運動,發生凹陷,因而產生盆地)。因為板塊擠壓所形成的褶皺,芝山岩的大寮層,一直到八十萬年前,因為壓力的關係產生大型的噴發,陽明山(草山)大概是八、九十萬年前的火山爆發才產生出來,當時是丘陵地,屬於五指山層底層,七十萬年、六十萬年、五十萬年,大概幾萬年就火山爆發一次,最近一次是五千六百年前的小油坑的壓值,岩漿還流到天母地區。受到北部地區斷層作用及火山噴出岩漿堰塞影響,促使臺北盆地於二十餘萬年形成。約在二十餘萬年至二萬年間,臺北盆地歷經三次淡水湖泊-陸域河流交替循環,地景時有變化;約在一萬八千年前,全球海水面開始上升,約一萬一千年前,海水越過關渡峽口,進入臺北盆地,臺北盆地逐潮成為河口河彎。距今約九千年前,海水淹至芝山岩山腳的雨聲國小一帶,芝山岩成為孤島。此時海水及河水相交混雜,為半鹹水的湖泊環境的臺北湖,約在6700年前臺北盆地開始淤積,鹹水的湖泊逐漸縮小,水澤退却,一段時日,芝山岩從湖中小島變成平地小丘。

植物生態

    約在9000年到6000多年前,芝山岩曾經是鹹水湖的小孤島,直到現在,其植物生態,仍然存在部份鹹水湖特色,像塔肉刺、皮孫木、雙花蟛蜞菊及南嶺堯花等。後來芝山岩又經歷臺北淡水湖時期及沼澤時期,許多淡水沼澤植物也存在過,如穗花棋盤腳。湖水退去往後幾千年,山坡植物向下發展領域,幾經演替,乃呈現當下芝山岩植被處在山地森林面貌。此外,芝山岩還具有低海拔少見的黃葉現象,以及具熱帶植物特色的纏勒與植物絞殺現象。

自然特色

    整體而言,芝山岩為一厚層砂岩的自然環境,保留近萬年的環境變遷的植物生態殘餘,像半鹹水、淡水沼澤時代植物,也有熱帶絞殺植物特色;此外,大臺北周邊山地森林樣貌也在芝山岩看得到。

    根據雨聲國小鑽井岩心碳十四報告說明,民國85年(1996年)臺北市府邀學者劉聰桂教授進行地質調查。劉聰桂教授帶著學術團隊在芝山岩附近的雨聲國小進行地質鑽井調查,經鑽井到岩心,於地表下約5.8m-17.5m間找到有孔蟲化石,海相環境的生物,經碳十四確定年代,知道約為8000年到6000年間的生物;更明白說明:18000年前全球海水開始上升,海水在距今約一萬年前開始進到關渡峽口,灌入五股地區,當時芝山岩為陸相環境;約在距今 9000年前半鹹水水域已淹到現在雨聲國小地下約17.5公尺深處(過去9000年來,現在雨聲國小又淤積了17.5公尺的沖積土)。距今6700年前,海水退出雨聲國小一帶,後來持續退散,也就有現在雨聲國小表土的狀態。(參考臺北市政府「芝山岩文化史蹟公園植物、動物、地質等資源調查」報告,民國75年5月出版)

雨農橋與雙溪

    雨農橋下為雙溪,係士林地區的歷史之河。早在1700年代即有漳州人居住在雙溪左岸更下游「下樹林」一帶,並有福德宮廟。此廟為士林地區最早的土地公廟之一,稱做芝蘭廟;附近的土地被視為土地公的土地,稱做福德洋;「洋」為平原的意思。該土地公墾地後 來淹水,聚落搬往雙溪左岸更上游,土地公廟也跟著搬過去,地點距離現在文林橋不遠,乾隆年間還在芝蘭廟前立碑,指稱早在康熙年間已有移民搬搬到雙溪一帶。這座土地公廟附近後來發展成街道,為士林地區最早的街道,芝蘭廟也供奉其他神明,其中有神農大帝,後來芝蘭廟改稱為神農宮。雙溪除了神農宮,更上游的雙溪兩岸也是漳州移民活躍的地方。最上游的地方於十九世紀就有移民取水做水圳,供附近平等里居民生活用水及水田使用。雙溪溪口位在現在北投焚化爐不遠,注入基隆河;民國五○年代基隆河截彎取直,基隆改道,雙溪改從洲美里一帶流入基隆河。

★名山公園

名山公園基地和附近至誠路路基落差明顯。若回溯到四、五十年前,附近地貌不是這樣,名山公園一帶地勢貼近現在基隆河水面,當時住有隨興搭建的新移民違建。後來才被安排搬到他處,近數十年市政府更進一步整地、填客土建公園,才有現在的樣貌。由於土壤為 外來客土,養份不足,許多樹種並不合適生長,於是不忌土性及養份,根繫可盤曲或延伸到其他地方的雀榕類植物,數量眾多的在此生長,成為這座公園的主要樹種。

★森林步道

    停車場往廁所旁左側木棧道,走進木棧道可以感覺到鬱閉森林情境,木棧道兩旁茂密樹林帶來的陰影驅散了些許暑氣,步道兩側中近山壁部份環境鬱閉,有雀榕、杜英、黃藤、魯花樹等植物,近欄杆處環境向陽,有血桐、山黄麻等先鋒型植物。在民國八十幾年,劉義昌老師和文化、歷史、生態、考古、地質等相關學者一同遊說當時的臺北市政府將此地設為生態公園,爾後改成生態公園。木棧道沿芝山岩早期步道佈建,係考量遊客直接走在泥地,干擾步道邊的自然生態環境,甚至衝擊植物生態演替機制與環境,才有的營建工法。通向雨農閱覽室(舊址芝山岩神社)的原有步道已存在二百多年,在設為生態公園前仍在使用,卻因為空間整建的關係而被改成木棧道。只是這樣的營建方式讓過往遊客很不習慣,往來芝山岩步道有種踩不到土地的缺憾感。

★大葉楠

西隘門前有一棵大樹,為芝山岩少見的二、三百年老樹。這棵樹叫大葉楠,適合生長在凹陷、溪谷潮溼環境。大葉楠的葉子和北部楠木類喬木的葉子類似,但是葉形更大,約有 15-20公分。芝山岩留存許多巨木,為大臺北附近山區少見,主要為清朝時期防禦及保水需要被刻意保留;日治時期因神社空間可以亂砍樹,巨木又被留存;國民政府初期為軍事用地,林木被保留。幾經三百年芝山岩留有許多巨木。眼前隘門前的大葉楠即是這些時代背景下所留存下來的自然景觀空間。

★無患子

惠濟宮廟埕廣場右側有一棵大樹-無患子,為芝山岩留存的老樹之一。無患子在芝山岩很多,每逢秋冬天即展示以枯黃葉面,這樣的葉面映襯在綠蓊樹叢及山巒間,遠望非常顯目,為芝山岩具特色的「黃葉景觀」。無患子果實多,稱做無患子;果實若經搓揉可除去污垢,為早期的「肥皂」。

★臺北盆地地景

惠濟宮廣場看台往前望,可清晰看到臺北盆地景象;山腳下為雙溪,更過去為劍潭山,遠處為臺北盆地櫛比粼次的房舍,景緻多樣。

★山頂樹木群

循山頂棧道往前走,這裡岩石裸露,留存表土不多,近山頂邊緣土壤較豐厚,樹木種類漸多。步道兩側出現較多的樹木有雀榕,根系盤住岩石;另有相思樹可適應土層養份較差的環境,每每快速成長,成為森林第一層喬木;此外,軟毛柿為森林第二或第三層喬木,植株較矮,葉有鏽色毛,樹皮黑,稱做「包公樹」;楓香為大台北周邊上常 見植物,臨秋天以後,葉子轉為枯乾黃褐色;青剛櫟為台北山區稜線常見植物,係臺北郊山喬木群中少見的殼斗科植物;紅楠為台北郊山適應風衝環境的植物,葉面厚質油亮,為北部地區楠木類植物最常見的樹種。

★柱桐

    往大象石轉角處,欄干旁可以發現裸岩中被挖蝕的若干個坑洞,這些坑洞為史前住民干 欄式建築固定柱子的坑洞。

參考資料:

1.士林學系列,芝山岩傳奇,臺北市士林社區大學出版。
2.臺北市政府「芝山岩文化史蹟公園植物、動物、地質等資源調查」報告,民國75年5月出版。
3.尋跡芝蘭•翻轉士林-粼社區誌,2019年11月版。
4.尋跡芝蘭•翻轉士林-粼社區誌,2020年9月版。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