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德洋圳鑑古至今擘未來

鑑古

士林位在基隆河北側支流-雙溪、社子、磺溪一帶的區域、淡水河、大屯火山及劍潭山間的陸域,係平埔族凱達格蘭人麻少翁社及瓦笠社漁獵棲息之處,亦為台北盆地最早的聚落之一,留有許多歷史遺跡與空間。

攝於士林區神農宮

1694年康熙年間關渡一帶發生大地震,河水上漲,形成康熙台北湖,爾後大小餘震不斷,造成臺北盆地多處土地瞬間液化,地層下陷導致河水淹沒。康熙台北湖淹沒地帶,包含現今基隆河下游與關渡前的淡水河主河段一帶沙洲平原,涵蓋關渡平原的一部份、社子島、洲美、北投、士林、五股、三重、蘆洲等地,而康熙台北湖的湖中央約是現今的三重、蘆洲一帶。約為今天社子島一帶,當時有麻少翁等三社原住民居住於基隆河下游河岸,即遷居避走至士林、天母一帶;湖水逐漸退去,陸地(沙洲)才浮現出來,在淡水河及基隆河不斷淤積的情況下,包括有現在的後港墘、葫蘆堵、社子、溪州底、溪砂尾、浮洲等地,人們陸續回來居住。

約在十七世紀陸續有漢人前來活動,漢人初墾的十八世紀初年,士林仍在臺北湖邊緣,此时臺北湖邊緣、雙溪及磺溪交會的埔地,就成為漢人移民初始,也就是下樹林埔地西側,現在的新光醫院一帶,開啟先民在士林堅忍不拔的拓荒歲月。

    十八世紀前來拓墾的漢人增多,主要為來自大陸的漳州人,約在康熙42 年(1703年)漳州人鄭維謙到士林開墾,而漳州人己開墾唭哩岸,接著下東勢、湳雅等地方陸續被開墾;康熙48年(1709年)漢人開墾下樹林荒埔,興建福德祠,逐漸發展成為店仔間;1720年鄭維謙進入士林開墾,當時稱士林為八芝連林。雍正元年(1723年),在淡水廳下設竹塹與淡水兩堡,又有18莊,其中一莊名為八芝蓮林莊;雍正元年(1723年)居民增建店鋪,因四周遍開野生蘭花,取名蘭林間。幾年後人口漸多,乾隆元年(1736 年)闢福德洋圳,使士林地區有穩定的水源耕作,拓墾環境更加穩定,現在的福德洋圳的取水口在東吳大學外雙溪校園旁;約在乾隆2年(1737年)麻(蔴)少翁社東勢荒埔開墾成八芝連庄,這個時候人們主要在雙溪和基隆河交會口一帶,以及更內陸芝山岩一帶居住。乾隆6年(1741年)漳州人在雙溪河畔擴建原有土地公廟,闢建神農宮,開始發展經濟和群聚,幾年下來,神農宮一帶形成街道,為士林最早發展成的街道空間,也就是後人所說的芝蘭舊街。乾隆11年(1746年),將「八芝蓮林莊」改為「八芝連林莊」;乾隆29年(1764年),改稱「八芝蘭」或「芝蘭」。咸豐九年(1859 年),漳州人及泉州人械鬥,戰場發展到士林,神農宮所在的舊街全毀,改建新街於「下樹林」,一直到清朝快結束的時候,八芝蘭改名為「士林」。

福德洋圳取水口(東吳大學外雙溪校區)  

    福德洋的源頭,位於東吳大學第二教研大樓外福德洋圳的取水口(外雙溪),透過台語德洋音譯,又稱平原。基隆河、雙溪以及劍潭山山脈環繞所圍起來三角形平原,平原傍鄰河流(外雙溪流域),對外交通便利(水運或鐵運等)。自康熙42年(1703年)大屯墾時代起,至咸豐八年(1858年)以前,只有芝蘭新街與舊街(原稱芝蘭街)規劃街市,其他都是水田,直到日據時代除了芝蘭新街與舊街外,多了淡水線鐵路沿線規劃街市,其餘都是水田,也因先民在此平原聚集耕耘,是祖先建造第一個土地公廟的地方(現今新光醫院附近),土地公就是「福德」正神。士林最早的土地公廟神農宮本來名為「芝蘭廟」,是奉祀土地公福德正神的廟宇,廟裡就有一張古士林圖,而那三角形的平原稱為福德洋,自此「福德洋」便是有土地公庇佑的平原。而這大片平原的農田所需水源,遂於乾隆元年(1736年)士林吳氏等佃民集資興築的水圳,因先民開墾與外雙溪上游取水順流而下,不僅灌溉滋潤林仔口、溪洲仔、下樹林、 福德洋等、洲尾頭一帶的福德洋農田,亦提供舊街、後來的士林街(新街)的民生用水,甚至在日治時代更供應士林紙廠的工業用水,故稱為「福德洋圳」,從雙溪上游攔溪取水,水圳沿雙溪左岸順流而下,來到分岔點(泰北中學雙溪公園一帶)並分為北幹線(主幹線)繼續往西延伸灌溉至洲美;南幹線則南流至士林市場一帶,最後都流入基隆河。

福德洋圳攔河堰

    早期祖先在福德洋定居,某年颱風,房屋都被水沖走了,才從基隆河上游搬至雙溪(神農宮附近)蓋房子,開始發展經濟和群聚,稱為八芝蘭街。咸豐年間發生漳泉械鬥房屋都燒毀後,急於蓋房卻又發生大洪水,而後潘永清細心規劃市街,中央劃為廟址,新建了一座媽祖廟(慈諴宮),並領著所有人搬去了新街,數月後芝蘭新街就繁榮起來,而芝蘭舊街的發展就慢慢地落後。1896年1月士林發生「六氏事件」,有六名日本人遭殺害,潘永清兒子潘光松(當時的保良局長)被波及,遭日本人殺害。1901年淡水線鐵路通車,並在士林設火車站,士林發展的空間又有變化,現在圓環一帶,陸續開發,街庄役場和火車站都在附近,1915 年日本人在大南路北側規劃「公有市場」;1918年在大北路南側下水擋水道南側的荒地和墳墓區闢成士林紙廠,當時稱「紙業株氏會社」。1950年先是前總統蔣介石設官邸於士林劍潭山,成為軍事管制,大批軍公教人員進駐,許多地方列為限制建設,此後,士林空間發展受到限制,同時將士林區納入陽明山管理局管轄範圍。1963年發生了葛樂禮颱風,甚是嚴重,蔣公命令將雙溪南岸築起,整個大台北盆地淹了三天,士林平地只有一個地方沒淹水,就是媽祖廟(慈諴宮)那一帶,且影響士林往後的發展。

  • 參考資料:
  • 1.士林學系列:走讀基隆河篇,陳健一 。
  • 2.尋跡芝蘭•翻轉士林-粼社區誌,2020年9月版。
  • 3.八芝蘭的故事,施百鍊。
  • 4.尋探大河史脈下的芝蘭三百年工作坊,陳健一老師(2020年07月21日至08月25日)
  • 5.福德洋圳鑑古至今擘未來-知識地圖種子工作坊,講座時間:士林福林國小自然科張清鴻老師(2021年07月14日)

    自然生態風貌

    臺灣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在東北季風期間,士林一帶位於大屯山背風面,降雨偏少也較乾爽。臺北盆地,是菲律賓板塊擠壓歐亞大陸板塊產生的,擠壓後產生了山,當它彈開、不再擠壓後,中間的部分就會掉落成為一個凹陷,就是所謂的盆地。根據張清鴻老師述說官方版本在林口台地與台北盆地的交界處有一個很重要的活斷層,三角斷層。

    通常一座山接近平地時,會是緩緩的斜下來再連接到平路,但是在劍潭捷運站附近的劍潭山卻是懸崖峭壁。張清鴻老師說:「平地起高山,其地必有斷層」,就是說一個平地如果起了一個高山,內裡必定會有斷層。從中央地質調查所知道萬里到內外雙溪,再到劍潭捷運站有一條斷層,為崁腳斷層,但張老師說明士林附近可能還有一條斷層,卻無直接的證據,可能通過士林官邸跟劍潭山的中間。

    沉積岩是構成地殼的主要岩石,海水混泥巴,在海底一層一層的堆積,本來應該是水平,但受到擠壓,就會露出水面。如果地殼攏起或抬升應該會是平坦的,可是如果地殼是受到擠壓的,中間就會攏起,有時候受到擠壓,中間部分也有可能會是凹陷的,無論是攏起還是凹陷,當岩石受到某種程度的壓力,就會彈開,石頭很硬且彈開的地方會斷掉,就產生裂縫而變成斷層。芝山岩的地形是向南邊傾斜,士林是向北邊傾斜,形成中間的地層是凹下去的,反之,如果中間是攏起的就稱為背斜。士林官邸後面是一個很高的山,下面就突然斷掉了,那一帶最大的斷層就是崁腳斷層。

    在尋找斷層的證據時,張老師提到附近的生態。我們都喜歡看美麗的風景,植物也不例外。鳳凰花以美麗的紅花和蕨類般的綠葉獲得人心,生長在熱帶地區以裝飾、遮蔽太陽為主,因為長得特別高大,所以會排擠到本土樹種的生存空間。但是最可怕的外來種,還有一種爬藤類,就是小花蔓澤蘭。如果我們非常尊重自然生態的演進,到最後的結果就是台灣的原生樹種也許有可能在未來會慢慢消失,自然演進的過程中我們有義務稍加干涉,因為現在已經不是自然演進的時代了,有太多引進來的外來種,且就目前在台灣的外來種都有幾個特性,第一個長得特別漂亮,第二個就是生長速度非常的快,然而,小花蔓澤蘭這種纏繞式爬藤類的植物就是其一。

  • 小檔案:
  • 講座時間:士林福林國小自然科張清鴻老師(2019年05月03日)。

至今

    1963年9月11日,葛樂禮颱風侵襲台灣北ヽ中部,死傷慘重,士林街區ヽ後港及社子一帶的土埆厝也被大水淹沒,幾乎全毀,造成士林地區及基隆河下游一帶的災情。1964年政府進行「基隆河截彎取直」決策,廢棄現在士林劍潭站到北士商一帶(現在基河路)的河道,另闢較直的新河道,也就是現在三腳渡一帶到士林抽水站間(河雙21號公園)的河道。士林一帶,涵蓋福德洋、士林舊街、士林新街以及基隆河改道後改歸右岸的後港墘,此區早期有頗富傳奇色彩的「魔神仔溝」流經注入雞籠河。另外,新建百齡橋,廢棄原跨越基隆河的士林吊橋,將逼近芝蘭新街的基隆河改道,稱為「基隆河舊河道」,改走現在路線,原先河道闢建為基河路,士林水文空間自此遭受影響。

至善路一段138巷52弄(許瑋恬學員繪)  

    1976年至1977年間,因都市化的發展,慢慢將原本福德洋圳所灌溉的水田改建成一棟棟的房屋,或是一條貫穿雨農路、中山北路五段、幸福街、文林路、文昌路、基河路的道路。福德洋圳的取水口在東吳大學外雙溪校園音樂館外,多年前攔河堰遭受洪水摧殘沖垮後,因現今故宮對面婆婆橋上方順流而下外雙溪的水位無法到達取水口,使得福德洋圳少了活水湧入,取水口也慢慢乾枯到無法發揮該有的功能。現在所謂的「福德洋圳」幾乎都隱沒覆蓋在大樓等建築物、道路底下,或是隱沒在乾枯老舊了無生機的溝渠或水溝。福德洋圳遺跡現僅存數處原貌明渠遺跡,例如:福德洋取水口、東吳校門外軍營後方、雙溪公園旁福壽宮、士林官邸、頂水擋等。沿著福德洋圳的足跡,從錢穆故居附近的的雙溪左岸取水口開始,福德洋圳水路沿著雙溪左岸南側,流往至善路方向,令人惋惜的是,溝渠的水流稀少也布滿野生的花朵與雜草,來到至善路一段138巷35弄,傍水圳而建的交錯階梯式房屋,相似的建築物風貌,彷彿來到了九份,流經福地宮,沿著至善路一段來到林仔口是平原的終點,現雙溪公園旁福壽宮兩側萬善堂、水車邊大墓公和林仔口大墓公(至善路北灣處、福德洋平原邊緣),也是福德洋圳分為南幹線和北幹線的起點。

了無生機的水溝(至善路一段)  

主幹線(北幹線)繼續往西流,經福林路到福德洋圳最後明渠段,沿忠勇街南側後巷流過雨農路,再到溪洲仔經過福林國小南側及位於舊街的士林神農宮,文林路繼續沿美崙街、華榮市場北側、流過文昌路、美崙公園,在雙溪橋(承德路六段-洲美街口)附近流過基隆河與雙溪之間的狹長沙洲,流進洲美灌溉後,注入基隆河。但1964年雙溪截彎取直,讓雙溪於雙溪橋下游直接注入基隆河,亦切斷福德洋圳流進洲美的水路。

福德洋圳南幹線的水圳
陳佳慧學員繪
  • 參考資料:
  • 1.黃顯宗(2020.03.29)士林的血脈-福德洋圳,2021年08月25日,取自http://blog.udn.com/wonghc70/132263674
  • 2.福德洋圳鑑古至今擘未來-知識地圖種子工作坊,講座時間:士林福林國小自然科張清鴻老師(2021年05月04日)

擘未來

    這幾年,士林社區大學進行一系列的芝蘭走學課程,並邀請臺北藝術大學陳俊欽老師、台灣土地倫理發展協會陳健一老師、福林國小張清鴻等多位學者專家帶領社大學員與民眾探究或觀察探索在地自然生態,以及解說芝蘭三線的文史故事。

    2021年7月士林社區大學規劃並進行12堂的「福德洋圳鑑古至今擘未來-知識地圖種子工作坊」,由林明志老師的帶領下,討論出17個福德洋圳願景議題及16個針對福德洋圳相關建議議題,相關資料分述如下:

★福德洋(願景點)公民書寫觀覽

1.【願景】福德洋再次躍升—士林再生

基河路、文林路與中正路這三大主幹道之間的傳統士林商圈,是士林早期發展的商業中心,也是士林觀光夜市所在地。士林再生計畫,即是以此為核心,結合台北表演藝術中心、士林紙廠文創園區,以及捷運士林站與劍潭站兩大TOD複合式商場共構案,加上未來環狀線北環段將在基河路與中正路口設置Y25士林行政中心站,形成台北市稀有的三捷運站交會商圈。
  • 【地點】士林捷運站(士林商圈)
  • 【座標】25.09345, 121.52621
  • 【撰文】繆振梅
  • 【審稿】林明志老師
  • 【編輯】謝依靜
  • 【所屬社大】士林社區大學

2.【願景】為士林血脈保留印記—福德洋圳

1736年所建的福德洋圳是第一代先民在士林落腳後,為墾荒種地,胼手胝足所建造的最古老水圳。從乾隆到國民政府,它是士林發展的血脈!惟因都市發展,此圳已幾乎沒入道路和建築之下,僅剩取水口、士林官邸幾處明渠遺跡。這些無聲、珍貴的遺跡值得全面標誌,為士林人留下摸得到的歷史!
  • 【地點】福德洋圳(士林雙溪左岸)
  • 【座標】25.09458, 121.54542
  • 【撰文】吳玫珍
  • 【審稿】林明志老師
  • 【編輯】謝依靜
  • 【所屬社大】士林社區大學

3.【願景】福德洋圳納入士林本土課程

清查福德洋圳現況、劃出水圳地圖,為明渠插旗設QRcode後,建議將福德洋圳及歷史納入士林區國中小本土課程。上完室內課後,帶孩子實地走讀福德洋圳,了解這水圳是如何養育數代先人,如何在上面加蓋行車做生意,如何被污水道化,如何沒入水泥叢林中…奄奄一息。負責未來發展的孩子們需要這種震撼,父執輩做得不夠的事,他們也許會有更創意、美善的作法。
  • 【地點】福德洋圳(士林雙溪左岸)
  • 【撰文】吳玫珍
  • 【座標】25.09456, 121.54542
  • 【審稿】林明志老師
  • 【編輯】謝依靜
  • 【所屬社大】士林社區大學

4.【願景】生命活水—重啟褔德洋圳取水口

◎士林水運超過200年,養育繁榮士林;但因河流截彎取直與都市開發,切斷生態歷史脈絡。
◎城市生態化的士林再造,需要串連藍帶和綠帶!尤其是褔德洋圳的溝渠活化、圳路疏通!暢通取水口、整修制水閘門,導入活水的水圳,生態棲地才能維護!生物多樣性才能恢復!
◎讓褔德洋圳生態系重現,串連起士林藍色脈絡的生態廊道,留住繁榮褔德洋300年的水文歷史記憶與在地故事。從瞭解而再現,就從暢通褔德洋圳取水口開始!
  • 【地點】福德洋圳取水口(東吳大學)
  • 【撰文】吳桂蝦
  • 【座標】25.09456, 121.54542
  • 【審稿】林明志老師
  • 【編輯】謝依靜
  • 【所屬社大】士林社區大學

5.【願景】野生物花園教育中心—後院荒野化 Know-how 在這裏!

野生物花園教育中心,傳遞新概念、新作法給民眾,尤其是具體可行、有創意的技術來改造後院!後院經規劃、改造的生態棲地,銜接生態區,讓野生物進住。野生物花園教育中心提供諮詢,使市民獨立存在的小空間,可以獲得設計庭院生態、構築池塘水路的知識和技巧,進而永續綠色空間的管理使用!全民推動形成生態綠廊,讓野生物回到城市,市民生活變得多樣、有趣和健康!
  • 【地點】士林官邸園區
  • 【撰文】吳桂蝦
  • 【座標】25.09489, 121.53015
  • 【審稿】林明志老師
  • 【編輯】謝依靜
  • 【所屬社大】士林社區大學

6.【願景】埋藏在中山北路下的福德洋圳—成為野生動物的廊道

台北市若想成為如倫敦般都市人與野生動物共存,生物廊道必不可缺。要打造一個野生動物友善的環境,首先當然是人們觀念的改變。第二就是要提供動物生存的空間。期待這段藏於馬路下的水路能重新開鑿出動物廊道,先讓都市蝙蝠有居住的空間,然後其他動物陸續加入。
  • 【地點】福德洋圳中山北路段
  • 【撰文】張馨雪
  • 【座標】25.09317, 121.52721
  • 【審稿】林明志老師
  • 【編輯】謝依靜
  • 【所屬社大】士林社區大學

7.【願景】雙溪濕地生態公園—藍綠手指交會都市

士林區側邊群山環繞,森林和淺山生態系豐富多樣,因都市開發以致生態破碎化,生物多樣性逐漸消滅中,將雙溪公園營造濕地生態公園,打造多樣棲位地形,讓劍潭山系生態拓展,宛若綠手指般將淺山生物延伸進入都會,再與雙溪河廊生態串連,讓士林的綠與藍得以相互交會形成生態網絡!
  • 【地點】雙溪公園
  • 【撰文】吳桂蝦
  • 【座標】25.09848, 121.5361
  • 【審稿】林明志老師
  • 【編輯】謝依靜
  • 【所屬社大】士林社區大學

8.【願景】舊水系再發現—缺水期有預備水

士林位於山邊水畔,自古水源豐富。除了有成就了福德洋圳的雙溪、出溫泉的磺溪、西側的基隆河,還有利用野溪建立的運河;更難能可貴的是豐富乾淨的湧泉。當年士林官邸的湧泉是台灣神社神祇的用水;故宮旁的湧泉則是1911年士林街市的自來水道水源。這些舊時水系若能清查,再發現,再利用,或許在氣候暖化枯水的現代,能稍為士林解燃眉之急!
  • 【地點】士林(舊水系)
  • 【座標】25.08798, 121.5242
  • 【撰文】吳玫珍
  • 【審稿】林明志老師
  • 【編輯】謝依靜
  • 【所屬社大】士林社區大學
  • 【延伸連結】北市若停水 士林北投首先受影響 https://www.taiwannews.com.tw/ch/news/2792050

9.【願景】帶著愛—省思士林砍樹


◎七月中旬,士林捷運站一帶的行道樹,因捷運工程遭砍近40棵,處理方式粗暴,這種事竟然發生在台北市!
◎2021年聯合國發佈氣候報告;人類活動是氣候災難的元凶,複合式極端災難,旱澇不均將成為新常態,地球逐漸失去吸碳能力,地表升溫導致未來海平面上升,四面臨海的台灣是氣候災害威脅的前線,我們還來得及扭轉暖化失速嗎?
◎歷史教訓;綠色.生態.永續的環境,能使地球暖化延緩,我們必須立刻採取行動;帶著愛,保護每一棵樹,民間團體合作種樹護環境,而此最終行動仍須由政府銜接!
  • 【地點】捷運士林站中正路
  • 【座標】25.09498, 121.52504
  • 【撰文】吳桂蝦
  • 【審稿】林明志老師
  • 【編輯】謝依靜
  • 【所屬社大】士林社區大學

10.【願景】盼雙溪魚蝦多多—支流水系鱸鰻逍遙游

三十年前雙溪的確魚蝦很多,我家老大喜歡釣魚,假日常在溪中抓魚蝦,士林橋下有木船天天在橋下撈魚,這個情境現在不容易見到,可能吳郭魚吃掉本土魚蝦太多。如何回到生態多元?看專家及政府的魄力。曾經鱸鰻八斤半的福德洋圳,雙溪右岸如今還有大尾鱸鰻現身的湧泉,這活生生的生態現象才是正常的河流與埤圳。
  • 【地點】士林雙溪流域
  • 【座標】25.09844, 121.52369
  • 【撰文】何金巡
  • 【審稿】林明志老師
  • 【編輯】謝依靜
  • 【所屬社大】士林社區大學

11.【願景】讓水圳重見天日—預約美麗士林城

士林是一個青山綠水環抱的老城鎮 ,文化古蹟,國家級建設很多的老城鎮;因太老舊,美觀不足,希望透過福德洋圳重建之便,將大小市場門面,衛生水準做到先進國家水平;水圳盡量重新見天日,重建一個親水美觀又生態豐富的美麗城。
  • 【地點】士林區
  • 【座標】25.09275, 121.51956
  • 【撰文】何金巡
  • 【審稿】林明志老師
  • 【編輯】謝依靜
  • 【所屬社大】士林社區大學
  • 【延伸連結】埤塘後的選擇題|消失或是保留在都市(桃園都市計畫馬路中央保留桃園大圳第一支線成為都會美麗風景) https://ourisland.pts.org.tw/content/8167

12.【願景】預約士林都會生態健康一期待福德洋圳升級

今日上午張老師、林老師帶學員十數個實地勘查福德洋水圳的源頭,南北渠道,從東吳大學,一路經官邸、雨農路、中山北路五段的幸福路等,印象深刻。凡歐美先進國家都市美化不能沒有水道,福德洋水圳是先民給我們的珍貴資產,其功能在農業時代已大大發揮,唯即使在工商業社會的功能可能更大,她在供水、景觀、生態及城鎮健康會有更大功能。

13.【願景】照護珍貴明渠一緬懷福德洋圳榮光

走讀福德洋圳,發現東吳大學門口到雙溪公園圳道分叉處,有一段八、九百公尺長、連續且容易接近的明渠!雖然取水口旁的圳道已因建教學樓被填塞(校內圳道也多加蓋),現今雙溪水已經不再進入福德洋圳;但是,圳道進入至善路一段138巷後,因為沿山邊建,山水匯入,仍可看到清水潺潺!它還繞過見證歷史的林仔口萬善堂、福壽宮,和廟旁唯一殘存的埤塘。期待七星管理處能結合民間力量,保護珍貴明渠,為子孫重現士林母親圳道的榮光!
  • 【地點】士林至善路
  • 【座標】25.0963, 121.54127
  • 【撰文】吳玫珍
  • 【審稿】林明志老師
  • 【編輯】謝依靜
  • 【所屬社大】士林社區大學

14.【願景】雙溪溯源一關懷士林母親河

◎福德洋圳取水於雙溪,而雙溪的上游發源於大屯火山群的擎天崗附近,與鄰近的幾條溪匯流後,在外雙溪橋附近與菁礐溪會合。以此匯合點將溪流區分成兩大區域,外雙溪橋上游稱內雙溪,下游則稱外雙溪。
◎上游的內雙溪一帶開發程度低,一直保持著完整的自然溪流景觀,水質清澈見底,蘊含著豐富多元的生物資源。而愈往下游,高度的人為開發增加,水汙染情況明顯可見,外來物種吳郭魚等是下游最強勢的外來物種之一。
◎人類的生活與水息息相關,河川生態與水資源保護,需要大家一起關心、一起實踐。
  • 【地點】士林雙溪水系
  • 【座標】25.16454, 121.57539
  • 【撰文】葉淑蓮
  • 【審稿】林明志老師
  • 【編輯】謝依靜
  • 【所屬社大】士林社區大學

15.【願景】居民共繪—福德洋圳綠色生活地圖

希望能做出福德洋圳綠色生活地圖,或福德洋圳生態人文摺頁,由社區居民共同完成。
  • 【地點】福德洋圳水系
  • 【座標】25.09456, 121.54542
  • 【撰文】葉淑蓮
  • 【審稿】林明志老師
  • 【編輯】謝依靜
  • 【所屬社大】士林社區大學

16.【願景】五分港溪的美麗與哀愁一保存舊雙溪天然河道

◎五分港溪為雙溪匯入基隆河的舊河道,雙溪下游蜿蜒的河道導致水患頻頻發生,故於民國54年,進行了截彎取直工程,讓雙溪於雙溪橋下游直接注入基隆河。
◎現在的五分港溪維持既有原始河道,經北投焚化爐旁匯入基隆河。兩旁的水岸植物豐富多樣,是台北市僅存唯一的天然河道,沒有水泥護岸的土堤溪流,適合翠鳥在這裡挖洞築巢繁殖。
◎由於此河道沒有雙溪上游的活水注入,而且周邊也有未知的污水排入,導致水質優養化問題非常嚴重。
◎期許舊雙溪河道能一直維持自然河岸面貌,不過需徹底改善水質的汚染問題,成為能親水遊憩的溪流生態園區。
  • 【地點】五分港溪(雙溪舊河道)
  • 【座標】25.10561, 121.50522
  • 【撰文】葉淑蓮
  • 【審稿】林明志老師
  • 【編輯】謝依靜
  • 【所屬社大】士林社區大學

17.【願景】福壽宮旁水塘一保存成為新濕地

福德洋圳曾經流過的萬善堂邊,目前還剩一個靜止無生氣的水塘。若能與周邊的雙溪公園相連接,打造一條相通的地下水路,並在水塘裡先繁衍台灣本土的水生植物及蕨類,植物活了自然就吸引動物前來,也可淨化水質。也可仿效大安森林公園,做螢火蟲復育。(該水塘可能是福德洋埤圳僅存水塘)
  • 【地點】士林福壽宮
  • 【座標】25.09781, 121.53646
  • 【撰文】張馨雪
  • 【審稿】林明志老師
  • 【編輯】謝依靜
  • 【所屬社大】士林社區大學

藉由學者專家們的解說除了了解到板塊運動所造成的山脈攏起、斷層的產生之外,有許多歷史以及老師們有趣的人生經歷,都加深了課程的印象。例如:張清鴻老師還是不斷地強調生態的重要性,許多人會因為喜歡或者利益,不當地將國外的品種引進台灣,尊重生態是每個人的責任,但是保護原生種更是每個人的義務!

網站出版日期:2021年10月

版權所有,如須引用或轉載,請聯繫臺北市士林社區大學並註明出處。

網站計數器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