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口數::11176人;男:5852人;女:5324人
土地面積:294.13公頃
戶數:4710戶
鄰數:29鄰

四百年前,基隆河和淡水河在現在圓山一帶交會,往下為水域或浮動的沙洲,後來沙洲往前淤積,才在現在社子西側的浮線一帶交會;早期社子為一沙洲島域環境,亦稱為葫蘆島,有麻少翁社人前來定居生活,發展成聚落,並在居家附近廣植刺竹。
1694年康熙年間關渡一帶發生大地震,造成土壤液化,河水上漲,形成康熙台北湖,當時地勢低窪的社子被湖水淹沒,沉在湖泊下面。約為今天社子島一帶,當時有麻少翁等三社原住民居住於基隆河下游河岸,即遷居避走至士林、天母一帶;湖水逐漸退去,陸地(沙洲)才浮現出來,在淡水河及基隆河不斷淤積的情況下,包括有現在的後港墘、葫蘆堵、社子、溪州底、溪砂尾、浮洲等地,人們陸續回來居住。
乾隆年間(1750年代左右),社子環境穩定,前來居住的漢人增加,分別在後港墘、葫蘆堵、崙仔頂、三角埔、社子、溪州底、溪砂尾、浮洲等地居住,有好長的一段時間各自發展獨立的生活圈。
清光緒年間(1880年代)各沙洲已因淤積,相互連接,形狀和現在相仿,留有番仔溝和大巃峒區隔。
1904年日治堡圖已清楚表達社子的樣貌。也由於地理區隔,腹地不大,生活往來及生命安頓大都倚賴附近區域的生活圈,如會到附近較大市集的大巃峒購物或尋求幫助,大巃峒保生大帝信仰也就成為社子地區居民的信仰寄託所在;溪州底居民則以三重先嗇宮為信仰依靠;浮洲一帶居民則以蘆洲湧蓮寺為信仰寄託;隔著淡水河的關渡媽也曾經繞境社子地區祈福消災。當時居民主要為泉州同安人,分據社子各區域,向中洲埔一帶居民主要為兌山李姓族人;溪洲底也有李家公祠,屬於另一支系的燕樓李氏家族。
十九世紀大臺北區分類械鬥嚴重,其中又以漳州人、泉州人之間的衝突最嚴重。隔著基隆河,一邊是士林街區的漳州人,另一邊是社子一帶的泉州人,兩邊生活領域接近,容易起衝突;在咸豐三年及咸豐九年士林一帶漳、泉械鬥嚴重,甚至泉州人把雙溪河畔漳州人的芝蘭街毀掉,促使許多漳州人搬到芝蘭新街,也就是現在士林慈諴宮一帶。
社子位在基隆河和淡水河之間,早期清朝時期漁撈及水運的年代,鄰近河水的社子也曾發展熱絡。偏基隆河河岸地勢較低,且有地下水,適合引水灌溉;偏淡水河的河岸地勢較高,主要為旱地,種作蔬菜及香花等經濟作物,其間旱地的困窘在日治時期才有所突破。
1926年,日人在後港墘一帶用電動馬達抽取河水,興築社子圳,社子許多旱地都有水可以灌溉,成為可以耕作的良田,社子產業更加發達,生活品質更佳。
在此同時,1936年建社子吊橋,社子往來士林新街便捷。

1955年築延平橋跨越番仔溝,社子與大巃峒間的交通方便許多。北側有往來大巃峒、士林的河岸渡口,南側為往來成子寮、關渡的河岸渡口,社子、溪州底及溪砂尾也有渡口。此外,基隆河畔還有養鴨、撈煤,以及採拾文蛤等行業,也是社子居民生活的重心。而傳統聚落集中在富安國小南側及鎮安宮一帶,外地人興築的房舍主要在坤天亭到延平北路八段二巷間,坤天亭主神為中壇元帥,香火鼎盛。1949年後,社子地區除了原住戶外,也有許多中南部住民遷徙居住就業,亦從家鄉請來神明祭拜,諸如共和宮、北興宮等。
社子地區歷經四百年,因不同地理空間特色及產業發展狀態,分成11個傳統聚落居民生活圈如下所述:
一、後港墘

位在承德路四段、五段到基隆河之間的範圍,此一區域早期和社子相接,為社子一部份,基隆河截彎取直後,才區隔出來,傳統居民主要以同安人為主,景佑宮為信仰中心。
後港墘臨基隆河,地勢較低,早期即為水田區,從1904年日治堡圖觀察,日治時期築有社子圳。而在基隆河與番仔溝交會處附近,有一渡口,早期往來劍潭、大龍峒及社子葫蘆堵間的渡口,因處在三個「腳落」的位置,所以稱做「三腳渡」;另一說法為三腳渡是因淡水河、基隆河、番仔溝交會地形,形成似三隻腳的渡船頭因而得名,1970年代基隆河截彎取直後,渡口已不存在。
1939年建有社子吊橋,跨越基隆河,使可步行往返士林、後港墘兩邊,從此士林街區有道路通往社子、三角埔等地,這條往來的道路,即現在的大南路。
1960至1970年代許多工廠進入,分佈在後港街和承德路之間,陸續有國民住宅興建,通河街一帶就有許多棟;當時基隆河防洪措施仍未完善,住宅設計一樓為半樓方式頗有特色;此外,後港福德宮為早期舊基隆河附近的渡口,基隆河截彎取直,河流改道,此一景致已經消失,無從觀察、體會。
二、葫蘆堵
位在延平北路五段兩側,早期有番仔溝區隔大巃峒和社子島。1978年番仔溝被填埋,只剩部份地區殘存番仔溝水域,目前可在環河北路近中山高一帶的橋下看到番仔溝部份水域。延平北路五段一巷消防隊後面有劍潭福德宮。劍潭福德宮日治時期因洪水地貌改變,居民他遷後,自劍潭分靈過來的神祉,再興建成廟宇。此廟的轉折歷程或可以註記早期基隆河水文環境不穩定的年代。

三、渡仔頭
社子街22巷65弄一帶,即渡仔頭福德宮所在位置,早期廟前為番仔溝和淡水河交會處,也是渡口所在位置。1978年番仔溝被填平後,渡口前番仔溝舊址興建大樓,早期痕跡不存。

四、社子

社子為社子地區地勢較高的地方,環境穩定,幾百年前即發展成麻少翁社部落。約在社子市場到社福宮一帶。社福宮早期有水道往來基隆河,有舢舨循現在廟旁社中街210巷往內陸延伸。社福宮一帶早期為聚落中心,現在聚落中心移到延平北路、社中街一帶。社福宮隔著通河街的社子抽水站西側高灘地有一社子考古遺址紀念碑,提示此一區域早期已有人類在活動。
五、三角埔


主要在社子國小一帶。學校側門延平北路六段258巷有一乾隆時期福德宮-永平福德宮,說明這一帶開發甚早。附近社子國小早在1902年已興建,校地位在早期三角埔聚落邊緣,近崙仔頂、溪洲底、社子、渡仔頭、葫蘆堵及港仔墘。方便這些區域學童上學。
六、崙仔頂
早期為一微微隆起的土地,臨淡水河,後來防洪堤防營造及道路興建,傳統聚落潰散。現在的延平北路六段368巷及社中街458巷南側為崙仔頂傳統聚落所在。崙等街隔著延平北路六段對面路旁(延平北路六段南側)有一福德宮,為早期崙仔頂聚落供奉的土地公廟,即崙仔頂福德宮。


七、溪洲底
位在延平北路七段106巷及107巷一帶。與崙仔頂隔著社子腰身兩側,一百多年前此一腰身為水域範圍;溪洲底一帶曾經在北側、東側及南側為水域環繞,後來淤積,東側才被填平,和崙仔頂相接。溪洲底早期有渡口往來各地,水路往來發達,臨基隆河畔又有水稻田,為區域經濟較活躍的地方。1950年代左右,此區還有皇宮戲院,可見溪洲底熱鬧的程度;另外,延平北路七段六二巷內有燕樓李家公廳,附近淡水河邊還有渡口,且有許多格局完整的三合院。這些都說明溪洲底聚落曾經是產業發達,經濟穩定的地方。1970年溪洲底及西側的聚落都劃在堤防外,成為禁建區。從此政府不再挹注經費投入公共建設,造成地方發展困窘、落後。

八、溪砂尾
位在延平北路八段富安國小一帶。早期聚落分為頂溪砂尾及下溪砂尾。頂溪砂尾在富安國小一帶,下溪溪砂尾在鎮安宮一帶,早期溪砂尾主要倚靠水田農作維生。1960至1970年代,外地人陸續搬遷過來,許多工寮及房舍一棟棟興建,空間雜亂,附近在地人稱這些外地人為「五路人」。傳統聚落集中在富安國小南側及鎮安宮一帶,外地人興築的房舍主要在坤天亭到延平北路八段二巷間。坤天亭主神為中壇元帥,香火鼎盛,成為溪砂尾聚落的信仰中心。

九、浮洲
浮洲分為頂浮洲及下浮洲,頂浮洲近基隆河,以及舊雙溪河和磺港溪出河口之間;下浮洲聚落循早期水圳呈帶狀分佈。頂浮洲及下浮洲聚落地勢較高,早期為旱地,周邊為水田;水田更過去為基隆河,早期有渡口和基隆河對岸的下八仙對渡。頂浮洲有土地公廟即景安宮,另有文史建築王家古厝孝得堂;下浮洲土地公廟為福安宮。

十、中洲埔
延平北路九段前半段為中洲埔,這一帶居民主要姓李,為兌山李氏族人。相較於堤外社子地區,中洲埔聚落空間秩序完整,環境清幽,很少受到堤外公共建設落後衝擊和影響,這可能和在地李氏宗族倫理的維持有關。其間「李忠記」舊宅維護完整,為社子地區少有的古厝範例。中洲近浮線一帶,地勢低窪,易淹水,1970年後政府整建堤岸,不再淹水。早期中洲沿淡水河邊種植茳茳鹹草並藉此販售增加收入。

十一、浮線
浮線為社子的末端,位處基隆河、淡水河交會處。早期是陸域環境不穩定的沙洲,少有人居住。現在陸域環境穩定,1966年中國海專在此設校。目前政府在基隆河、淡水河交會處堤防設有觀景台。往淡水河河口望去,可看到觀音山及關渡景點。不遠水域處早期為一沙洲,原為一渡口,係運棺木到觀音山的渡口,在地人稱為「死人渡口」。後來水域淤沙疏浚時挖除,現在已不復見到。

社子島,從兩河流域時光倒流至康熙台北湖,回望三百年史事!古往今來,在歷史系絡中窺見文史與環境生態變遷的軌跡。社子島,被遺忘的土地?社子島,美麗的桃花源!社子島,邊陲的社區?社子島,蛻變的新河岸!社子島…!
地圖資料來源:《台灣新舊地圖比對-台灣堡圖》,台灣歷史文化地圖,中央研究院, http://gissrv5.sinica.edu.tw/GoogleApp/JM20K1904_1.php,
2019年09月0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