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子島,代表的是河川演變的一段軌跡及歷史變遷的史事,也是一個深具省思的社區,為士林區最具水澤、空間特色的地方。由於地勢低窪,社子的末端位於兩河交匯之處,早期社子地區居民都依循此限制及特色維生。在社子島耆老的印象之中,她的確是一座島,一座不折不扣的河中之島。因為,他們有著共同的記憶,搭船進出社子島,或是往關渡、或是往士林街、或是往大龍峒、或是往和尚港…,那是水運的黃金年代。


卻因一場葛樂禮颱風(1963年),由於石門水庫操作不熟練,又怕水庫進水量過多引發更不可收拾的災難,使得主管機關下令洩洪,水量沿著大漢溪傾巢而下造成社子及大臺北各地區淹水,積水多日不退,政府乃重新檢討、規劃及建設大臺北防洪系統。
1964年拓寬獅子頭及關渡間的岬口,使水文環境改變,海水倒灌,造成社子地區水田鹽化嚴重,無法耕作,損失慘重。在此同時政府開始進行基隆河截彎取直,在社子一帶挖新河道,為新基隆河河道,使社子一分為二,一邊是後港墘,一邊是社子。從此後港墘和社子各聚落隔著基隆河;後港墘和士林舊街生活圈只有馬路之隔,不再有河流區隔,有道路鄰近士林火車站及新街一帶,發展迅速,政府還劃設工業用地,讓工廠進駐,並規劃公寓販厝等住宅區,大批人口湧入,後港墘的發展相較於早期「社子島」其他地區快速許多。
葫蘆堵、社子為社子地區東側的聚落,介於基隆河、淡水河、番仔溝之間;溪州底、溪砂尾、中洲及浮洲為社子地區西側的聚落(社子島內),靠近基隆河的浮洲為早期水田區,水圳引自基隆河;溪州底近淡水河邊主要為園圃菜園區;中洲早期為渡船頭;島頭公園臨淡水河和基隆港交會處,往淡水河對岸可看到蘆洲、三重所在的「河上洲」,往基隆河對岸可看到關渡紅樹林所在的「關渡洲」。
在1970年代開始長達近五十年遭到政府政策性禁建與限建,在社子地區溪州底和崙仔頂間築一道堤防;堤防外為溪州底、溪砂尾及浮洲等地區,規劃為洪泛區,限制建設。並於1975年臺北市養工處在延平北路七段前築起2.5公尺的水泥堤防。堤防內為崙仔頂、三角埔、社子、葫蘆堵等區域,為都市發展的區域,堤防外的溪州底、溪砂尾、中洲及浮洲為禁建區。此一政策造成社子生活圈巨大影響;堤防內市況發達,商業活動頻繁,堤防外建設、發展停頓,房子無法整建,土壤鹽化,幾乎無法耕作。
1939年社子吊橋竣工啟用,為當時社子島對外唯一之通路。1955年築延平橋跨越番仔溝,社子與大巃峒間的交通方便許多。但是延平北路七段、八段、九段,也就是崙仔頂以西的地方在1970年被劃為洪泛禁建區,建設及發展受到限制,建設落後,時至今日環境及生活品質仍然不佳。1978年,中山高速公路切過社子東側的番仔溝,為工程便利,填平番仔溝,社子葫蘆堵和大巃峒有便捷道路,從此社子不再是獨立島域,讓社子島南岸與台北城方向相連,生活及商業往來熱絡,從此,社子島不再是島。

因此,過去背負大臺北地區防洪的重責大任,擁有獨特的歷史文化與自然生態,彷彿舊時代的台灣社區,復古的氛圍與不一樣的人文風情,很難想像在臺北市可以找到這樣平靜的社區。這一塊臺北的邊陲地帶,就如媒體陳述般凋蔽的景象,沒有高樓大廈、淹水、交通不便、欠缺公共建設、違章建築多,只有一片片綠油油的菜田以及人口凋零化(高齡者與新移民居多),字字娓娓道盡淡水河畔社子島的蒼海桑田。接著,大臺北邁入快速建設的年代,停滯的社子島,彷彿是臺北水泥城市之中的孤島,社子島依然是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