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源
溪洲底聚落
(士林區延平北路七段106 巷及107巷)
延平北路七段106 巷及107巷兩側都是房舍, 也是溪洲底聚落所在。其中107巷偏淡水河部份地勢較高,有渡口往來蘆洲樓仔厝一帶;106巷近基隆河部份地勢較低,易引基隆河的水灌溉,清朝時期已有水稻田,且有河溝自基隆河引水注入。循基隆河進入106巷路徑到延平北路七段一帶。早期這段河溝有舢舨進來。易淹水的年代,溪洲底一帶和社子其他地方一樣,容易淹水,積水不退,若是大水,還可能造成水土流失。所以早期房舍都夯土築高地基,並在屋舍旁種刺竹,一方面防盜,一方面防止大水沖失泥土。走在巷弄間,若看到刺竹叢,大抵可以找到房舍井然的傳統三合院。這些三合院除了地基抬高、竹篾牆外,有些邊間還設有半樓式的「樓栱」,藉以淹水時全家人爬上樓栱躲避淹水。
燕樓李家古厝
(士林區延平北路七段63巷12弄2號)
李家曾是社仔浮洲一帶最大戶人家,李氏社仔的公廳就設於此,走進李家古厝公廳,儘管牆壁泥灰也剝落朽壞,但三合院的傳統格局完好,早期為避免淹水,房舍設計像正廳前廊屋下的台階刻意抬高,以及牆面少用土埆磚,因土埆磚遇水容易崩壞,牆身白色泥灰剝落後露出的竹篾及夯實泥土,更標舉出社子牆身的特色。每年冬至到過年期間,後代子孫會帶著牲禮前來祭祖,在裊裊香火中,緬懷感恩先祖,懷抱慎終追遠飲水思源的情懷。
浮洲王家古厝孝得堂
(延平北路八段2巷200號)
2016年6月24日臺北市政府以此建物構造仍具保存價值為由,依規定登錄為歷史建築藉以保存。浮洲王家是社子島的望族之一,亦是浮洲地區最大戶的家族。由這棟華麗的古厝可以看出王家在當地的氣派。早期社子地區容易淹水,社子人防範淹水的對策,為提高房屋的台基,也是社子島的建築特色。王宅位於社子島地勢較高地區,格局特殊,以兩座樓梯連接樓上空間,建物內裝木板隔間仍保存原有舊貌。主結構分為前後兩部分,前部孝得堂為二層樓三合院格局,紅磚造建築,部分構造曾整修(鋼筋混凝土樑、地板及門扇);後部為騎樓街屋式加強磚造建物。
李和興宅-二層樓式合院建築
(士林區延平北路八段133巷15號)
民國34年(1945)興建的李和興宅,因地理風水關係,成為社子島當時罕見唯一的二樓式三合院紅磚厝,早期社子地區容易淹水,尤其1963/09/09葛樂禮颱風大水患時,曾出現人、豬、狗、雞、鴨等,通通都躲到二樓避難的奇特場景。陽台磚牆的裂縫,訴說那段人與動物擁擠的患難時光。李氏家族於2012年,因外牆磚面斑駁脫落、木質樓地板及門窗老舊腐蝕的因素不得不對其結構進行整修,往日紅磚三合院的舊觀已不復見。
李忠記宅
(士林區延平北路九段86號)
李忠記宅創建於日據時期,座落在中洲埔的古老傳統建築,就是世居在此數代的李姓古厝,三合院磚房,型式完整,保存良好。其先祖是由淡水河對岸遷徙過來的,李氏家族是社子島最大的家族,不過分佈在社子島李姓家族則有兩支不同衍派的宗親,一支在溪洲底的李家,堂號為『燕樓』,另一支則分佈在中洲埔,堂號為『兌山』。
史前文化遺址
1935年被日人平山勳發現的史前文化遺址在社子島北端入口的河濱公園,通河街二段鄰近社子棒球場的地方,位於士林區社子里。從社子島河堤,到通河街一帶都是遺址範圍。根據臺北市政府的資料,其文化遺址年代大約是距今兩千年至八百年前之間,和八里的十三行遺址同期。出土遺物有陶器、骨針、瓦器、石斧及穿孔的貝類,石器甚少,長久以來,因為工商業發展、堤防施工而被破壞得很嚴重,目前暫由社子文教基金會於堤外處樹立參考地點碑。另外在2006年底臺北市政府工務局水利處施工河濱公園時被社子文教基金會宋旭曜先生發現四十年代因水產蜊仔加工所遺留大量的貝塚,為了紀錄文化的遺蹟,決定將其封存,做成視窗口以利觀看。
玄安宮
(士林區延平北路七段90號)
溪州地謝姓人家某代祖先長老為屠宰業,屠宰業供奉玄天上帝,係守護神,後代子孫雖然不再從事屠宰業,仍為緬懷祖先,供俸玄天上帝。國府入台,謝氏子孫們乃用宗族共業土地做為公廟,供居民膜拜,取名為玄安宮。
北興宮
(士林區延平北路七段106巷351號)
在民國六十八年吳府先歲降駕指示蓋廟,民國七十年九月十五日安座,已有38年歷史。為兩層樓的廟宇鐘樓及鼓樓,主祀吳王爺的北興宮是一座出外人的廟,從台南將軍鄉移來(1980年建)的居民把他們故鄉「金興宮」神明香火也帶來新故鄉,是異鄉遊子心靈寄託的地方,其可發現社子居民的多元性。
坤天亭
(士林區延平北路八段96巷15號)
在頂浮洲、下浮洲各有土地公的村廟,以及陰廟,目前土地公供奉在坤天亭。相傳咸豐六年(1856年)由二十四名溪砂尾的庄民輪流供祀中壇元帥的神明會組織,且為溪砂尾的信仰中心,1981籌款興建專祠,主祀中壇元帥(哪吒),三層樓的建築物,正殿座落在二樓,一樓為里民活動中心,是因應避免社子島長年淹水的問題。
威靈廟囝仔公
(士林區延平北路九段2號)
始創建於清康熙年代,威靈公悲天憫人,自幼父母雙亡,族父常帶他四處採草藥調配方劑救濟助人,後竟無疾而終,族父將他就地埋葬。威靈公經常以孩童形象顯靈賜藥濟世救人,因此鄉人李牛先生為感念威靈公之善行,於1906年搭草寮奉祀,香火不斷,惟以蔗葉搭建之草廟屢遭祝融。1934年某夜威靈公再度以孩童顯像,托夢本地保正李金角先生,訴說屢遭祝融無處安身,經地方耆老及善心人士共同發起以磚造建廟,時值兩河流域水運流通及商業發達,香火鼎盛,信徒遍及大臺北地區。威靈廟同祀觀世音菩薩與福德正神,為少見鬼神共祀之廟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