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家-社子島

作者 : 社子島美學會 / 謝梅華

大家好!我們是社子島美學會。

一群社子島婆婆、媽媽與女兒們從社區婦女自發性讀書會,在社子島文化季後發現建立地方誌與社區工作的重要,社區媽媽在學習社區導覽,導覽過程中,覺得要展露社子島獨特的河洲生態與宗廟聚落人特色,於是採訪地域聚落耆老、也學習賞花看鳥與河岸生態,著手寫導覽劇本,研發體驗社子島在地生態人文微旅行,把媽媽拿手草仔粿、家政功夫手染布做成手做體驗課,從拓增自己的生活美學,逐步成為社子島的社區營造成員與導覽解說員,甚至也走入學校,跟著老師一同帶孩子做社子島生態環境教育與鄉土教學,也加入社區綠化、台北市水利處河濱志工行列,跟著一些也喜愛社子島的好朋友們一起把心目中的鑽石—社子島,透過導覽、影像記錄、藝術創作…一點點介紹給大家,希望能扭轉大家對社子島容易淹水印象、社子島開發案的單調印象,接下來,請跟著我們一起認識社子島的好山好水、鄉土人情,也一起回顧社子島美學會做社子島地方學的15年。

    你知道最早到社子島居住的人是誰?社子島原本就叫社子島嗎?為什麼社子島原本並不是隸屬士林區?社子島爲甚麼鐵皮屋這麼多?跟想像中的台北市一點也不同?還有社子島開發案談了好久,到底甚麼時候開發?而居民一直抗議的問題是甚麼?還有最重要的,現在的社子島有甚麼好玩、好吃的呢?

    最早居住社子島的是凱達格蘭族-毛少翁社,在大陸漢人移墾台北盆地前,台北盆地原本都是凱達格蘭族[1]居住聚落地,社子(延平北路六至九段)是屬於毛少翁社,而葫蘆堵(延平北路五段)則屬於大龍峒社[2],「社仔」的「社」字即是番社聚落名而來(王志文,2000;王志文,2007: 247-275)。毛少翁社可說是基隆河流域最大的番社,聚落範圍大抵從紗帽山、士林到社子地區,當時基隆河裡魚蝦貝類豐富,生性豁達的毛少翁社居民,就在基隆河捕撈魚蝦貝類,有時會使用魚叉,把魚曬成魚乾;在空曠的林野裡狩獵,追獵著梅花鹿、山羌及雉雞。他們砍柴、燒陶煮食,還會圈養家禽與家畜。當時社子沙洲地形尚淺,毛少翁社人僅能從事簡單的農業。那毛少翁社族現在還有後代在社子島嗎?據說清康熙19年(1680年)起連續地震,康熙33年(1694年)台北大地震,毛少翁社人開始遷往較高地處的士林、天母一帶,就戶政資料日據時期尚有幾戶,但後來也在通婚後逐漸漢化了。


  • [1] 番多不事耕作,米粟甚少。日三飧俱薯竽;餘則補魚蝦鹿。採紫菜、通草、水藤交易為日用。且輸餉。亦用黍米嚼碎為酒,如他社。志謂:澹水各社不藝圃,無蔥韭生菜之屬。雞最繁,客至殺以代蔬。俗尚冬瓜,官長至,抱瓜以獻,佐以粉食;雞則以犒從者。鳥獸之肉傅諸火,帶血而食。糜鹿,刺其喉,吮生血至盡,刀剝割;腹草將化者綠如苔,置鹽少許,即食之。《臺海使槎錄》卷六〈番俗六考〉之北路諸羅番十中記載(1957,136)。
  • [2 ]在歷代考古學家努力下,台北盆地周邊發現了八十多處史前遺址,經過專業考究,整理出史前文化遺址由先到後為:大坌坑文化、芝山岩文化、圓山文化、植物園文化、十三行文化。而在通河西街二段抽水站周邊挖掘到的社子遺址[1]即屬於十三行文化類型。從出土的遺物上來推究年代距今二千年至一千年,最保守估計也有七、八百年歷史,(王志文,2001)。在一份洲尾(現洲美地區)找到的一些郭家地契中,有一張嘉慶年間的地契,記載土地四至的小地名中,赫然出現了毛少翁港…,而所謂毛少翁港即在在舊雙溪河注入基隆河的匯流口附近。」,由此可知,毛少翁社的曾定居社子的歷史足跡。出處:(王志文2007.11.03)於富洲社區發展協會美學會地理文史課程〈台閩同源宗族區域差異研究─以淡水河岸與廈門環西海域為例講

    清朝泉州漢人移墾社子島並成為到大台北蔬菜糧倉。

    福安里的里誌記載著,相傳,在清康熙47年 ,有九戶泉州人,從淡水上岸,輾轉抵達、落戶社子島[3]。其實自明朝末戰亂,苦於連年戰亂,謀生不易、生計陷入困境,於是紛杳不絕的大陸東南沿海居民,紛紛渡海來台灣移墾。許多的社子島居民的祖先從大陸泉州越過黑水(台灣海峽)從滬尾(淡水)上岸,落居蘆洲與社子島。

清朝至光復後初期幾年,社子島居民以種植稻米為主,稻米多種植在基隆河畔,一年兩收。休耕期間,居民則種土豆與甘藷,因為淡水河邊渡船口載運水肥便利,沙洲沃土,很快的整個社子島遂成為蔬菜農田。

在日本佔領台灣時期,社子島曾種植甘蔗與秀英花,甘蔗轉往艋舺製糖會社製糖[4],秀英花及茉莉花則是賣給大稻埕茶產業貿易商製花茶,永倫里的里長宋旭曜、美學會吳滿阿姨的童年,都有採收過秀英花的芬芳記憶。


  • [3]1987年福安里里通訊錄前言(楊明照,1987)。
  • [4] 當時的日本資本主義停留在產業資本時期,而較具完整現代工業規模者,僅為紡織業而已。除此之外製紙業及製糖業尚勉強處於接近發展的初階段。值得注意的問題是,當時的日本製糖業正處於使原有產業走向加工進口原料的產業轉換期。因此確保原料(粗糖)來源是個重大問題。在這一時期,東京日本精製糖株會社(1895年10月成立)以及大阪的日本精製糖株會社(1896 年1月成立)等採股份有限公司形式的大企業相繼成立,生產面而言,從質與量兩個方面大年1月成立)等採股份有限公司形式的大企業相繼成立,生產面而言,從質與量兩個方面大度提高其生產力。但僅以日本國內零散的小農生產原料為對象,精糖業的發展將必然被受制於狹小範圍,欲打破此一瓶頸,則必須仰賴國外的原料市場,因此日本以台灣做為其製糖工業原料供應地,可確保其產業轉型及確保原料供給充足的基礎,(涂照彥,2003: 56),日據時代做為三市街內食糧供區的社子島,其農作生態出現甘蔗之經濟作物,及爾後秀英花及茉莉花的種植即是因應大稻埕茶產業貿易的興盛。

    沒有河堤保護的歲月裡,為了擔心稻作受洪氾因素損失,浮洲仔的居民在基隆河種植鹹草、挖河土做堤,夏季堵水、東季抵強風,浮洲仔耆老林慶章說,他們甚至利用鹹草圍土造田,光復後幾年(約1947-8年以後),稻作時間長,一旦遇天災,收成出現狀況,大半年生計就陷入困境,所以社子島的居民開始改種植短期可收成的蔬菜,位處兩河肥沃沖積土良田,透過船到城區載運糞水沃肥農田、增進農收,直至高速公路建造(1978年)前,社子島一直是大台北的蔬食糧倉。

    不敵南部大面積栽種價格,另一方面台北建設現代化,許多工廠考量土地租金便宜、往來高速公路與市中心交通便利性相中社子島,而部分社子島農民為生計的考量,轉在農田裡搭蓋鐵皮,租售工廠使用,從木材工廠、印刷工廠,到倉儲貨運,社子島從蔬食糧倉轉成為大台北賣場的後廠擔任製造與倉庫的角色,而近年來,也有表演藝術工作者進駐做為藝術工作坊。

    接下來來談談官方對社子島的定位與社子島地域發展,早期的社子島並沒有完全在台北市與士林的管轄,在清朝時期,社子島有一部分是歸屬新北市,延平北路9段的浮汕地區被歸在和尚洲(今新北蘆洲),只有溪洲底是士林八芝蘭二堡。更早之前的日據時代,士林鎮與社子為淡水區管轄,二戰日本戰敗投降,國民政府接收台灣,1949年士林區與北投區劃入縣級的草山管理局,1950年改名陽明山管理局,1970年「士林、北投主要計畫案」公布實施,社子島才重新列入士林區、台北市,但同年經濟部研擬「台北地區防洪計畫」中,以社子島末端的地勢低窪、易遭水患、人口稀少、經濟價值低為由,把社子島定為「限制發展區的洪水氾濫區」,僅作為農業用地或綠地而訂下了禁建、限建的規定,停止了延平北路七、八、九段以後的一切建設許可,社子島之發展即受限制至今,所以大家來到社子島看到跟台北市不一樣的建築,磚造老屋搭疊鐵皮,巷弄細碎,即是因為禁建,居民為居住生活的延伸。

    「社子島」躍上新聞,是從吳伯雄擔任台北市長面臨台北市民抗議住宅充斥色情,市府於是打算專區成立風化娛樂區,由於社子島地處邊緣、屬與外界涇渭分明的「島嶼」,加上風光明媚,很適合規劃成色情風化專區,於是創造出「社子島」地理名詞,取代原有「堤外三里」名稱台北市民選市長開始,但規劃內容在民國82年時任台北市長的黃大洲轉成低密度開發的商業娛樂中心與台北市新遊憩地景的規畫,並對社子島提出完整的「社子島開發案」規劃圖,再經陳水扁、馬英九市長針對防洪安全與修整土地開發強度與中央多年抗辯討論,在郝龍斌市長時期提出台北曼哈頓計畫,最終因填土高度未獲環評通過,於是在柯文哲上任台北市長時提出「生態社子島」、「運河社子島」、「咱ㄟ社子島」三規劃,最後以一成實體投票、兩成網路投票的「i-voting」決定了「生態社子島」。

    既然被禁建近五十年,居民們也都很期待社子島能走出部分零亂與落後現狀,那為甚麼還仍有不平的聲音呢?

    雖然市府對社子島的居民有規劃市民住宅來安置,也修改了拆遷安置住宅配售資格的條例,市府單心炒房、圖利投資客,設定的分戶才能增配、居住與戶口要合一,對於傳統三代同堂家戶部分戶與禁建下建物與戶口分離狀況,受限現在戶口遷移無效,加上配售的房子,在領取拆遷補償費後仍要扛數百萬的貸款的情況下,造成許多擔心未來開發成驅離,以及期待就地整建、維持純樸聚落與傳統節慶民俗的村人,社子島的開發規劃,看來仍需政府的努力與居民協商出共融的規劃版。

    談了島的地域發展,其實應該有很多人想多知道來社子島可以玩甚麼?看甚麼?

#島頭公園

      島頭公園位於基隆河與淡水河匯流處,對岸是關渡宮,並與關渡自然公園水鳥保護區的萬鳥為鄰。與蘆洲、五股地區相對, 西擁觀音山系,從空中鳥瞰像似個鳥頭,嘴巴部份向著關渡橋,晨曦落日美景,加上兩河匯流的豐富河川生態,野餐、戶外活動,是社子島最美的賞景區。

#社子島濕地與生態小築

臨近基隆河、社子大橋旁,近年水利處利用社子島新舊堤防間河濱綠地,打造一個可靜觀生態的水鳥濕地,假日並有志工導覽解說。

#福安國中綠園圃

2017年富洲社區發展協會與福安國中聯手打造食農教育園區,讓孩子了解過往社子島的農業,讓農民阿公、阿嬤帶著學童了解從生產到餐桌的歷程,也進行食農教育教學,現場備有桌椅,很適合學校與社區及親子家庭參訪。

#古厝李忠記宅生態廁所

2017年社子島美學會為建立樂活生活學堂,辦理影展與社子島展,期待更多人認識社子島人文聚落,在李家人同意下,設計增加了一個可作堆肥的生態廁所,加上原有花藝造景,古色中具環保,美學會陸續與一些關心社子島文化生態團體辦理了社子島媽媽生命故事、自我攝影、媽媽味說社子島、社子島影像展,是社子島人文教室。

#好神廟與犒軍會餐

社子島有許多大廟宇小宗廟,各庄頭也都有北管軒社,溪洲底福安社(延平北路7段27巷底)、同志軒,溪沙尾南韺社(坤天亭旁),浮汕南安社(延平北路9段土地公廟旁),晨昏之時都有耆老聚集泡茶、把玩北管,很值得大家走訪,而各廟也都有凝聚庄人的犒軍會餐,坤天亭更提供拜好神、吃犒軍餐活動,大家可以向廟方預約。

#溪洲底港墘仔茶泡茶趣

延平北路7段107巷底淡水河畔,老式茶一壺、蜜餞花生,看河吹風,好不愜意。

#自行車遊社子島一圈

搭公車到社子國小或福安國中,即可使用U-BIKE騎社子島自行車道,一圈才8.5公里。

小記:社子島在地庄名看出聚落地理樣貌與使用用途

一開始,我們社子島人並不是以「社子島」稱呼自己的故鄉,到現在,如果你問社子島老一輩的人住那裡?地方長輩會以「溪洲底」、「溪沙尾」、「浮汕」[5]指稱自己的里庄,或者更細緻的地名「中窟」、「渡船頭」、「塭寮」、「下竹圍」、「四角竹圍」、「上浮洲」、「下浮洲」、「沙埔」、「崩坑」[6]等等一連串更能指出聚落、宗族的範圍的地名,來指稱自己的居住地,而從這些地名字義,可以清楚地了解該聚落的原有的地理樣貌與使用用途。


  • [5]我們當地人是以溪洲底(泛指延平北路七段)、溪沙尾(泛指延平北路八段)、浮汕(泛指延北路九段)指稱自己所居之地,而在地方上,還有更細的地理名,如中窟、中圈、渡船頭、下竹圍、塭寮、沙埔…,其地域名稱代表不指是一個地號名,更是一個聚落、姓氏、宗族。
  • [6]依王志文(2007)〈以地理學的觀點來分析淡水河畔社子地區古契約地圖〉《淡江史學》談到,台灣的地名,除了因為政治性地名外,多數舊地名是依著自然環境與人文活動兩大類地名,可印證還原當地某一時期的地形、產物、族群分布及人文活動。

溪洲底:現在延平北路七段,意指河沖積而成沙洲的下游底端。

溪沙尾:現在延平北路八段,沙洲底端再延伸沖積出來的沙洲尾。

浮汕:現在延平北路九段,再沖積成線狀的沙洲,即地圖上兩河交會口鳥嘴形狀處。

浮洲:現在延平北路八段二巷(近基隆河、社子大橋)

中窟:延平北路七段27巷底一帶,是日據時期水上機場停放處,有六處(窟),中窟意指中間處。

塭寮:延平北路7段106巷,原為養雞鴨之寮舍,庄人並以此為地名。

#社子島的社區營造

2000年在瑠公農田水利會與旗下錫瑠環境綠化基金會熱情團隊打著『振興農業轉向觀光產業、輔導社區參與空間改善、開發鄉土環境教育資源、創新農田水利文化、倡導休閒建身運動等各方面,結合社子地區全體會員、在地學校師生、社團組織、社區士紳、精練農民與里鄰居民共同把握現在,為臺北市創出一個引以為榮、生態永續的生活園地。』 的願景進入社子島。(王銘琪,2008)與富洲社區發展協會、社子文教基金會及地方熱心民意代表,開始以農田水圳、社區環境改造綠美化活動帶動社區營造,之後更共同辦理「2005年社子島文化季-戀戀雙河匯」活動,改變社子島發展只能等待開發的魔咒。

2005年跟著璢公農田水利會觀摩完宜蘭三星、枕山等社區,社子島居民開始「自己的家園,自己來打造」!

除了社區居民動手改造環境、更培力社區媽媽做生態人文導覽、研發體驗社子島在地生態人文微旅行,更與台北市政府與許多關心社子島的團體共同打造美麗社子島。

「社子島堤階植栽綠美化的認養」-公部門與民眾相互合作,一同為居住環境負責的成功案例。

由在地水利會會員、社區社團、居民透過地方熱心民意代表做為溝平台,開始與台北市政府展開合作進行堤防堤階植栽綠美化改善工程,為永續延續社區綠美,水利會與富洲社區發展協會號召愛鄉愛土的社子島居民成立「社子島堤階植栽認養人聯誼會」,陸續於東山宮、島頭公園、社六抽水站及洲美橋下周邊堤階進行植栽綠美化,居民們義務性的為社區付出、並定期參加綠化教育課程、每年更由錫璢環境綠化基金會帶領社區居民進行社區觀摩。此項環境營造,促成社子島整體綠化景觀,也更增強社區居民社區凝聚力與社區意識。「社子島堤階植栽綠美化的認養」案,至今邁入第11個年頭,可說是公部門與民眾相互合作,一同為居住環境負責的成功案例。

「社子島美學會」婆婆.媽媽+媳婦.女兒 齊力為社區生態/文化導覽寫劇本

社子島過去屬於陽明山管理局與蘆洲,因此士林文史記錄裡少有記載,原本社區媽媽讀書會成員,在2005年社子島文化季活動後,開始成立美學會,成員們採訪耆老、搜集社子島地名、聚落產業、宗廟,書寫社子島導覽故事劇本。美學會成員多為社區婦女,透過共學的過程,女性找到參與社區的自主性位置,並從中培養自信心,在社區培力學習過程裡,更建立相互關心人際網絡。

目前除了導覽社子島,美學會還研發出「水筆仔紅染」、「手做草仔粿」體驗,與社區廟宇合作「犒軍會餐」、社區小店合作「在地國民美食」,帶領大家認識美麗社子島。

社區不斷透過活動與公部門聯手行銷社子島、打造濕地生態教室、推動環境教育

十多年以來,社區不斷透過活動串連社區居民自身與家鄉土地、台北市民與社子島土地連結性,促成政府陪同社區一同營造台北後花園,期間,台北市政府工務局、水利處、瑠公農田水利會、錫瑠環境綠化基金會更是功不可沒,願意傾聽民意、一同深入地方營造的十年,使居民更有動力相信社子島可以從城中村變身為台北世外桃源。

1.2004年瑠公農田水利會輔助富安國小培訓小小解說員,遴選設置鄉土教學戶外教室,並編印社子島水圳巡禮摺頁,由小小解說員環島自行車導覽。

2.2005年社子島文化季-官/民學著在開發前造一個可立即感受的河濱夢想曲。隨即進行堤防堤階植栽認養與維護。

3.2006年結合社子花卉廣場開發『社子島風花水月采風體驗活動』帶動民眾認識社子島休閒體驗。2006年底並舉辦社子島『田園芳草鄉園遊會』開創現採鮮蔬之腳踏車導覽體驗模式。在浮洲仔基隆河新舊堤間種植鹹草,進行溼地初作。社區媽媽做地方文史故事書。「花栽520」堤階認養週年慶祝活動,居民手繪認養牌,台北市政府局處首長環騎淡水河,聯袂打造社島自行車環騎系統。

      產發局與農會推動基隆河農田綠籬美化、倡議有機耕種、新鮮採蔬活動。交通局推動自行解覽系統、水利處規劃自行車牽引道。

4.2007年結合水利會、士林區農會共同策辦『農趣社子島』美農市集,扶持社子農民開發鄉土農特產加工製品如九層塔青醬、香草餅乾及手繪石頭畫等社區藝文作品,創造休閒產業伴手禮商機。研發環島生態線與農田水圳採菜體驗自行車導覽,培訓導覽媽媽、錄製導覽光碟。

5.2008年社區申請台北市政府都發局城鄉風貌改造案,經過3個月14次大小會議討論,決議在延平北路9段195巷底六號抽水站處,恢復社子島耆老兒時沙洲上抓蟹、地洞裡找彈突魚的趣味,2008年底主動參加台北市工務局河濱公園會議,力爭落實河岸體驗空間與將抽水站化身社子島賞鳥教室,2009年8月24日此案開工,併同居民在規劃案提出增設越堤設施案,在2009年12月21日 完工。

6.2010年向士林扶輪社區募得2年16萬經費執行社六濕地前身。

7.2010年參與台北市政府文化局「藝術介入社區」活動,由李吳滿、王碧娥、王寶猜、謝梅華畫社子島「時光隧道」故事,鑲嵌在堤防。

8.2011年 美社社子島 辦理社區營造影像記錄展。

9.2012年 協助台北市政府水利處辦理「環騎小鴨」親子自行車活動,開發社子島微旅行逛逛廟宇及老宅,吃犒軍會餐,看濕地,做染布。

10.2013年 爭取水利處完成社六濕地、社子島島頭公園濕地、社子島溼地。

11.2014年 參與水利處「社子島濕地環境維護工作」,爭取標得廠商台灣溼地生態學會認同,雇請社區青年與居民擔任環境保育員。

12.2015年以社區名義邀得關渡自然公園裝置藝術季活動兩位國外藝術家來社子島創作,聯合社子島廟宇辦理社子島好神文化季,推廣社子島生態、人文體驗深度旅行。參與台北市政府水利處辦理「溼地工作假期」、「社子島心生態.可食地景活動」、「河濱公園環境教育志工培訓課程」、「社子島濕地戶外教室」,計畫促成社子島成為台北市最棒的大地教室,透過生態人文體驗、積極推動環境教育。

 13.2016年與關渡自然公園展開三年深根社區計畫,第一年與富安國小合作校園秘境,記錄社子島三庄影像記錄與社區工作坊

14.2017年申請OPENGREEN,在延平北路9段李忠記宅打造生態廁所與小鴨慢學堂,與一些關心社子島文化生態團體辦理讓大家認識社子島之美的活動。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