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事年表


紀事年表

  • 1694年(康熙33年):關渡一帶發生大地震,形成康熙台北湖。約為今天社子島一帶,當時有麻少翁等三社原住民居住於基隆河下游河岸,即遷居避走。
  • 1709年(康熙48年):相傳泉州同安縣籍移民9戶至今社子福安里一帶開闢。
  • 1754年(乾隆19年):台灣北部發生一場大地震,使得當地的獨立沙洲再次陷落,形成一片沼澤。
  • 1880年代(光緒年間):各沙洲已因淤積,相互連接,形狀和現在相仿,留有番仔溝和大巃峒區隔。
  • 1890年(光緒16年):淡水縣簡明總括圖示該地區已形成「社子庄」、「浮洲庄」、「中洲庄」等沙洲聚落。
  • 1904年(明治37年):台灣堡圖顯示社子地區諸沙洲已經合併為一個葫蘆狀的大沙洲島,取名為葫蘆島,亦為最早清楚標示社子一帶聚落位置的地圖。
  • 1926年(大正15年):日人在後港墘一帶用電動馬達抽取河水,工作水圳用水,興築社子圳,社子許多旱地都有水可以灌溉。
  • 1935年(昭和10年):日人平山勳發現社子遺址。
  • 1939年(昭和14年):社子吊橋竣工啟用,為當時社子島對外唯一之通路。
  • 1955年(民國44年):築延平橋跨越番仔溝,社子與大巃峒間的交通便捷許多。
  • 1956年(民國45年):萬達颱風豪雨襲台,新店溪水位暴漲,士林蘭雅里水深2公尺,社子村1萬餘居民被水隔絕,死亡7人。
  • 1962年(民國51年):士林社子島與臺北市間,新建延平橋開放通行。
  • 1963年(民國52年):葛樂禮颱風過境,石門水庫洩洪,社子島水淹超過三公尺。政府開始規劃臺北區防洪計畫,將基隆河改道截彎取直,並興建基隆及社子堤防。
  • 1964年(民國53年):台北地區防洪計畫將社子島末端福安、富安及中洲三里的規劃為提外地區,因此每遇颱風或海水倒灌時,對農作物造成嚴重損失。
  • 1970年(民國59年):政府提出大臺北地區防洪計畫將社子島列為洪泛區,從此社子島就禁建幾近50年,停止一切建設許可,沒有公共建設,導致該地區發展落後。
  • 1974年(民國63年):社子堤外3里設防朝堤。基隆河截彎取直開闢新河道。
  • 1978年(民國68年):南北高速公路完工通車,將番仔溝填平,興建「重慶北路交流道」,此後,因不敵中南部蔬菜北運的競爭,社子島農業逐漸沒落。
  • 1981年(民國70年):拆除社子吊橋。
  • 1992年(民國81年):臺北市社子島居民自行創辦的「社子島」社區報正式對外發行。
  • 2003年(民國92年):社子島文化祭開幕,以延平北路坤天亭為中心,為期半個月。
  • 2006年(民國95年):双河灣月刊創刊號發行,成為社子地區特有的文化誌。
  • 2010年(民國99年):郝龍斌市長提出要把社子島打造成「台北曼哈頓」計畫。
  • 2013年(民國102年):連接北投的社子大橋舉行通車典禮。
  • 2015年(民國104年):柯文哲市長提出規劃「運河社子島」、「生態社子島」及「咱ㄟ社子島」三個方案,以i-voting的方式,由居民票選。最後採用「生態社子島」作為都市計畫參考依據。
  • 2016年(民國105年):2月27-28日 i-Voting投票。
  • 2016年(民國105年):10月31日社子島都市計畫提送內政部審議。
  • 2017年(民國106年):3月22、23日臺北市士林區社子島地區開發計畫第二階段環境影響評估公開說明會。
  • 2018年(民國107年):1月13日-3月12日社子島家戶訪查作業。
  • 2018年(民國107年):7月7、8日第二階段環境影響評估現場勘查及公聽會。
  • 2019年(民國108年):召開2次二階環評會議審查,目前仍於審議程序中。
  • 2019年(民國108年):3月4、5日社子島拆遷安置聽證說明會。
  • 2019年(民國108年):6月26日社子島自救會請願事項意見交流會議。
  • 2019年(民國108年):8月31日於社子島福安國中舉辦拆遷安置地方說明會。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