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題

芝山岩大墓公普度 傳承160年

早期士林地區流傳一句有趣的四句詩:「士林街仔普電火,石牌仔普紅龜粿,北山普豬公尾,湳雅普傢伙」這是在講述芝山岩大墓公四角頭中元普度個角的特色,而這個普度祭典在士林距今已有160年的歷史。

林爽文事件與漳泉械鬥的罹難者

芝山岩上的「大墓公」正式的名稱為「同歸所」,收埋了兩個清代歷史事件的罹難者。依據道光29年(1849)的《芝山合約碑記》上記載該塚最早設立的由來:「……因乾隆伍拾壹年匪亂,難民奔逃其上,悉遭屠戮,及蕩平之後枯骸露積,時黃承帶等先人黃文欣倡義將此山施捨,付總理吳慶三同眾呈蒙袁前憲暨文武官紳士庶捐鳩,就於該山廟置塚……」文中的「匪亂」乃指乾隆51年(1786)林爽文事件。

據《宮中檔》乾隆五十一年十二月二十四日,閩浙總督常青的奏摺載:「聞事竊照彰化賊人林爽文等,謀為不軌,匪眾蔓延……本月初十日,已刻有八芝蘭賊首賴永、郭穩等樹立大旗,招匪千餘人……,十四日署都司同千總張正耀等,率兵三百名,和尚洲庄鄭享、蔡論、陳唇,率領義民五百名,由北投琪里岸孫立勳、黃采、黃辛元、黃光等,率領義民六百名,由上埤頭殺賊抵內湖,集攻八芝蘭與賊對敵,義民被殺百餘人,大炮沉溺一枝,殺賊五十餘名……」,地方人士在此事件之後,將罹難者收埋於芝山岩山上,並於乾隆53年(1788)興建芝山岩寺奉祀觀音佛祖藉以超度亡魂,該寺於清同治10年(1871)與惠濟宮開漳聖王廟合建。

到了清領末期,隨著台北盆地各處開發已漸飽和,漳、泉族群因爭奪土地、水源,或是因為生意上的摩擦、語言上的誤會等,積怨已深,故於咸豐初年開始更常發生械鬥事件,至咸豐9年(1859)最為慘烈,據《淡水廳志》卷十四〈祥異考〉云:「咸豐……九年九月七日癸酉,漳,同分類械斗。是日枋寮街(新北市中和枋寮)火,漳同互斗;並燒港仔嘴(新北市板橋江子翠)、瓦窯(新北市中和瓦窯)、加蠟仔(台北市萬華區西園)等莊,旋而擺接(今新北市板橋)、芝蘭一、二堡(今台北市士林區、北投區)亦鬥,縱房屋。」此事件士林的漳州籍先民逃往芝山岩避亂,械鬥之後發現繁榮芝蘭街(今舊街一帶)被同安籍人士縱火焚毀。在重建家園之際又遭逢山洪的襲擊,所以才將整個街道的重建移到下樹林,也就是現在的夜市那一帶。而械鬥中保衛家園的罹難者,有的屬於沒有後代的羅漢腳、有後代者也因屍首無法辨認者,全部集葬芝山岩同歸所大墓公。為了安息同歸所大墓公的亡魂,約定每年農曆七月十四、十五日舉辦普度,一來超度同歸所大墓公之英靈,二來普施地方內無主的孤魂(好兄弟),故自咸豐9年算起已有160年的歷史。

芝山岩大墓公與四大角

在漳泉械鬥之後,舊街神農宮、芝山岩惠濟宮、新街慈諴宮(合稱士林三大廟)推派漳州人首領潘永清共同管理,後來以「芝山岩中元祭典關係者」來組成信徒。根據日治時期〈士林寺廟財產管理規程〉規定成為信徒代表者,需擔任該祭典之「大柱、副大柱、爐主」的斗燈首以及街庄內的保正、頭人等才有資格。因為士林、北投的漳籍聚落,因地緣關係各有自己信奉的廟宇,或因地域的概念及歷史發展的關係,而被劃歸其他大廟的轄境,如關渡宮、唭哩岸慈生宮。所以士林三大廟的信徒,必須用芝山岩大墓公中元祭典來框架,故以芝山岩慶讚中元為該地域「大公」的祭典,把士林、北投漳籍聚落串聯起來。

只是一開始並非將祭典區分為「四大角」,而是以大家族並分為「十二大家為首,十二大家又分作三班,三年則輸當一次,名家欲爭體面,其熱鬧亦大略可觀」 (出自1897.8.15《臺灣新報》〈芝蘭中元〉)。但至日治大正4年(1915)後開始分為「湳雅(今稱三芝蘭)」、「士林街」、「石牌」、「北山」四大角輪流值普,但仍以各角頭內的大家族承辦祭典。至台灣光復後,才改以「里」為單位,並以里辦公處出面承辦。

   芝山岩中元祭典最早的文獻紀錄是日治明治29年(1897)《臺灣新報》〈中元已定〉:「芝山岩每當農曆七月望日演說瑜伽焰口普濟孤魂例有年所矣。今於六月十九日集議定規,派以某也當值何首某也,宜執何事臚列分明,以是日慈諴宮內樂觀盂蘭盛會云。」普度場地原本在芝山岩上進行,但因地處偏僻又供品需耗費人力搬運上山,加上農曆七月時常遇到颱風或陣雨,因士林新街(又稱「士林街」)乃商業聚落,房屋皆有騎樓之設施,清末才將普度場地改至新街,並假慈諴宮媽祖廟設醮慶讚中元,但祭典名稱仍為「芝山岩慶讚中元」。因為輪到值角普度的居民需將供品抬到新街贊普,士林街上的人觀察各角頭的祭品特色,編成了生動的四句聯描述:「士林街仔普電火、石牌仔普紅龜粿、北山區普豬公尾、三芝蘭普傢伙」

「士林街仔普電火」:

士林街為士林地方聚落的核心,值角普度時,供桌上端牽起數十盞的電燈炮來裝飾照明,成為一大特色。

「石牌仔普紅龜粿」:

北投石牌地區多以種稻為生,除了水稻之外也有種植糯米,當地居民也就成了製作粿類的高手,故值東普度的時候,「粿」類的普品也佔了不少。

「北山區普豬公尾」:

昔日居住在陽明山區的居民豬隻養得多,故普「豬公尾」。

「三芝蘭普傢伙」/

又作「湳雅普傢伙」,三芝蘭地區多為大地主,且地方上多有仕途出生的大家族,經濟能力極佳,為了表現財力,無不是耗費鉅資,增添族人的威望。

後來因為慈諴宮周邊發展成為士林夜市,騎樓無法讓值角的信眾擺放普品,原先是請里長在里內設置鄰里的聯合普桌,由法師前往巡筵請孤,執行好幾年後,又因夜市發展迅速,導致執行祭典的車輛等地交通不便等因素,至民國96年又將普度場地又移至芝山岩舉行,並改由惠濟宮負責承辦,里辦公處及地方宮廟、社團等為協辦,此模式一直延續至今。

臺北市僅存規模最大的傳統普度祭典

早期台北盆地各族群擁護的寺廟,如泉州晉江、惠安、南安縣籍的艋舺龍山寺;泉州同安籍的大龍峒保安宮;泉州安溪籍的艋舺清水岩,他們也為了咸豐年間械鬥的罹難者而舉辦大型的中元普度,並藉此鞏固分散於台北盆地各處同祖籍人士的勢力,故其規模不亞於士林。但因台灣光復初期政府推行改善民俗、節約拜拜,嚴禁各廟以輪值角主辦的方式舉行普度,把原本的祭典組織廢除。而士林芝山岩中元幸運地還保留四大角輪值主辦之外,法會也以建醮的規模舉行。

芝山岩慶讚中元法會的規模比照建醮,因舉行兩天故稱二朝中元醮。早年皆於農曆六月十九日於芝山岩惠濟宮內開會,在普度時的組織成員方面基本由「五大柱」組成,分作「爐主」以及「四大柱」(為主會、主醮、主壇、主普)來承辦祭典,但逢三芝蘭值角時,因參與者眾多,故會在增置「副四大柱」。其他非四大柱者,有「天官首」、「地官首」、「水官首」、「大士首」、「發表首」、「水燈首」、「放榜首」等。所有職稱皆配置一盞斗燈,故又被稱為「斗燈首」。其中「爐主」為整個祭典的統籌,「主會」為盂蘭盆會之主事,「主醮」為法事之打點,「主壇」負責廟內壇中之設備,「主普」為普度供品之準備等。

士林自古以傳統的民間佛教「釋教」之香花僧(在台灣北部俗稱黑頭齋公)負責中元醮事,此延續了福建漳州的傳統,建醮期間廟裡佈置成醮壇之內壇,正殿為「三寶壇」奉祀三寶佛祖及天京、地府、水國、陽間「四府」神祇,為所有法事科儀進行的地方。廟的中門封起於背面搭為「三界壇」,以玉皇、三官大帝為首,供奉三界神祇,鑑醮神意亦安奉於此,為法會的發表、拜三界儀式進行的地方。廟外設置大士山、寒林院、同歸所,為臨時安頓孤魂聞經禮懺之所。門口亦糊製帶騎的山神爺及土地公護衛道場。中元醮典科儀程序為:七月十三夜發表;十四日請佛、投廟外供、禮懺、南供、請車藏神、放水燈;十五日拜三界、北供、謝車 藏 神、迎大士、放榜、請孤、放燄口、跳鍾馗。除豎燈篙也被國民政府廢止之外,其他儀式仍保留原貌,在臺北市可以算是普度範圍及規模完整龐大中元祭典,為重要的無形文化資產。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