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源

芝山岩為一小山丘,標高52公尺,北為大屯火山,南為雙溪,為雙溪、磺溪交會的湳雅平原中的山丘,為大臺北少見的平地上山丘。此一形勢,在過往大臺北發展歷程,即扮演重要角色;例如:山上柱桐遺跡,說明有先住民在此活動;二、三千年臺北湖時代,許多地方被湖水淹沒,芝山岩為湖中小島,先住民在此生活,留下痕跡。就如同凱達格蘭人的祖先在這裡居住很久,能在這裡居住這麼久的第一個原因就是這裡有火源,在冰河時期這裡是個很溫暖的地方,而且氣候溫和又是盆地,加上旁邊是火山,火山上面沿途都有基底可以耕種,從考古遺址都可看到。芝山岩遺址比較特殊,是三千六百年前從福建浙江的漢人移民划著獨木舟來到臺北盆地,然後他們就在臺北湖周邊開始生活,接著在芝山岩附近活動,當時這裡是凱達格蘭文化,而這群漢人移民在芝山岩生活六百年以後就不見了,因為他們被同化了,被本來的圓山文化給同化了,圓山文化則是在四千多年前開始出現。所以芝山岩那批從對岸福建來的漢人移民,其實跟本來在芝山岩早期四、五千年前的原住民(凱格蘭先民)是和平共存的。

漢人拓墾大臺北的近三百年,芝山岩與山下的石角、蘭雅、福德洋等地區接近,又有雙溪、濁水溪等溪溝往來,山下人文活動也影響芝山岩,甚至凸顯芝山岩的角色。此外,雙溪偶有洪災,芝山岩為防洪避難地區;族群械鬥及地方生活不安的年代,芝山岩山丘形勢,成為戰略地點,三百年來附近住民遇械鬥逃往山上,芝山岩守護許多住民的生命與財產。芝山岩也是廟宇及信仰安頓的地方;清朝時期惠濟宮、文昌祠及芝山巖(觀音寺)、同歸所在山上立廟,日治時期的神社也在山上設立;這些都給芝山岩常民信仰的神聖位置。戰後此一山丘形勢一度成為軍事戰略空間,保存山上百年來大樹株植及生態綠地。軍事單位解編後,此一山丘還給臺北市民且成為休閒的場所,在此同時,芝山岩留存的生態綠地、人文史蹟則是大臺北市民共同的資產,為市民體會人文、文史、自然地景的好所在。

芝山岩的史前文化

芝山岩為臺北盆地上的小山丘,周邊有雙溪及水澤,歷來為人們活動及生活的地方,也留存豐富的史前文化遺物。

芝山岩出土的遺物有舊石器時代晚期遺物,有一礫石砍器;有大坌坑時期的陶器,通稱為粗繩紋陶,已可能有種植根莖類的初級農耕作物;有訊塘埔類型文化遺物,如褐色繩紋陶等,並出土石錛作為的木工用具;再來有農工器具打製的石斧、石鋤等,以及炭化稻穀,這些都是「芝山岩文化層」遺物。另外,芝山岩也出土紅褐色夾砂陶的圓山文化層遺物,以及淡褐色陶的植物園文化層遺物。

劉益昌教授帶著考古隊也挖到最底層很多舊石器時代的文物,像是大屯文化六千年前以及四千八百年的圓山文化、三千六百年到三千年的芝山岩文化、二千多年的植物園文化,植物園後代子孫就是十三行文化,十三行文化的後代子孫就是我們的毛紹公社─凱達格蘭的平埔族,後來漢人移民過來台灣後就跟這邊的原住民慢慢通婚。

1.芝山岩遺址各文化層整理:

  • (1)舊石器晚期文化:7000年前。
  • (2)大坌坑文化:7000年至4700年前。
  • (3)芝山岩文化:3600年至3000年前。
  • (4)圓山文化晚期:3000年至2500年前。
  • (5)植物園文化:2500年至1800年前。
  • (6)十三行文化:2300年至400年前。
  • (7)漢人文化:300年前。

2.芝山岩史前文化的探索:

1896年日本總督府委託東京帝國大學學者到台灣來進行綜合調查,日學者栗野傳之丞即在芝山岩意外撿到一件很像石斧的石器,經過辨識後證實為史前遺物,於是將此區定為重要的史前文化保護區,這是台灣發現第一個史前考古文化層的文化遺址,開啟了臺灣考古學研究新紀元。1979年附近雨農國小興建教室時,挖到兩公尺處發現史前文化的貝塚及遺物,標定為「芝山岩文化」。後來陸續有遺物出土。1989年到 1992年考古學者又陸續在芝山岩山麓附近挖到史前遺物。1993年內政部將芝山岩遺跡標定為「國家二級古蹟」。1996年臺北市政府規劃芝山岩史蹟公園,並進行植物、動物、地質、史前文化、歷史、視覺景觀等議題研究,挖掘出豐富的史前文物。2000年考古學者劉益昌於芝山公園入口旁挖出兩具完整人體遺骸,是為2500到3000年前圓山文化時期遺骸。

石馬

十九世紀臺北盆地漳泉械鬥不斷,造成重大傷亡,甚至毀街、焚屋,令人迷惘。彼時士林為漳州人的生活空間,隔著基隆河的社子、蘆洲、大龍峒、新莊、艋舺等地區為泉州人的生活空間,面對廣大的泉州人勢力,士林的漳州人頗受威脅,於是把芝山岩規劃為防禦戰略空間。但是仍然不能避免短兵相接,械鬥一再發生,也衍生出與流傳許多傳奇故事。名山公園的石馬就有類似的故事。

芝山岩臨雙溪邊的巨石,早期住民視這塊巨石為開漳聖王座騎-石馬的象徵,並有神力的說法。

傳說咸豐三年漳泉械鬥,泉州人一再被漳州人打敗,感覺納悶,後來有道士指稱因為有漳州守護神開漳聖王幫助,才會被打敗。泉州人不知該怎麼辦,畢竟開漳聖王是神,人不可能和神鬥。這時道士獻策,把開漳聖王座騎-石馬殺死,開漳聖王沒有座騎,就無法出來幫忙漳州人。某一天晚上兩個泉州年輕石匠來到芝山岩山腳下,果然如預期,看到石馬在吃草,就用鐵鎚和鑿子在馬背上敲打,鑿十幾個洞,石馬立刻不動,每個洞流出很多血,兩個年輕人立刻往艋舺回去,回程時感覺全身無力,好想吐,走一陣子就倒地身亡,七孔流血。(石馬的傳說很多,本文係參考施百鍊<八芝蘭的故事>)

民國82年(1993年)左右,開始進行 105號社區公園(名山公園)建設。在此同時尋獲具在地傳奇故事的石馬,乃進一步把公園和芝山岩文化史蹟公園連結,這才有的石馬廣場、芝山合約碑記景觀牆等設計和營建物展現。

芝山和約 水泥碑

名山公園有一巨型水泥碑,內 容為「芝山合和碑記」。此碑係某次芝山岩紛爭的和解的契約內容。碑記背景為:原來芝山岩為黃氏家族擁有,後來捐獻土地給地方蓋廟,為惠濟宮。乾隆51年林爽文事件,北部黨羽林小文到處做亂,毀掉新莊巡檢署,燒掠八芝蘭,把逃到芝山岩上的民眾殺掉,骨骸四散。事後芝山岩業主黃文欣捨棄此山,提供給芝蘭街總理吳慶三率鄉人鳩資整建墳塚收埋無主屍骨,時稱大墓公(漳泉械鬥的無名屍也葬於此,後稱同歸所),此一墳塚即為後來的同歸所。後來,芝山岩業主黃家後代黃承帶等,有意透過官府重新掌管芝山岩。惠濟宮執事也前往分縣陳情,嘉慶10年(1805年),雙方訂立「芝山和約」,重新確立惠濟宮和芝山巖所有權歸公眾所有,並期約定不准砍樹,以免影響山上泉水維持。道光29年(1849年)黃錄欲戕東北古樹,破壞廟塚,遭眾人罰戲,惠濟宮主事者再次重申嚴禁砍山上的樹;此外也議定設黃慶三、黃國聘祿位。為了使後人明確知道此事,乃立「芝山合約碑記」,並且刻石碑標記。目前此一碑記原碑文在山上懷古園內。

更進一步分析此碑文內容。其一為漢人期約古文獻中少有的禁止砍樹內容,或可以註解早期漢人自然文化與倫理內涵。因為當時芝山岩會刻意要求山上不可以砍樹,應該和山上取水不方便有關。畢竟芝山岩為漳州人重要的戰略重地,一旦戰爭,族人紛紛上山,一僵持就數個月,若有充足的水源,就容易抵擋敵人一陣子。而山上大樹多,水源就容易積貯,遇有戰爭,可取用山上的水,和敵人僵持更多時日。也因此明令山上不可以砍樹。其二為芝山岩原來業主與在地士紳的堅持與紛爭;原來芝山岩土地為黃姓業主所有,乾隆51年林爽文事件造成芝山岩屍骸遍野,黃姓業主無力處理,乃捨此山給地方處理,幾十年後,嘉慶年間,黃氏後代有意見,要求權利,幾經折衝,乃有「芝山和約」的約定,但是糾紛未定,甚至黃氏後代有人違反眾人規約砍樹,於是眾人處罰此後代,並刻石立碑,明白表達此事。

仿古隘門石牆

名山公園的仿古隘門石牆前摸了摸石牆,這個石牆的材質是沉積岩,而放眼望去通到天母斜坡附近的岩石都是以大屯火山的火成岩為主,而往下到唭哩岸山則以沉積岩為主,唭哩岸是台北最大的岩石開採地。在泥作中,沉積岩相對火成岩比較好打磨,所以是當時的主要建築材料,但是較容易受到風化影響導致表面紋路糊掉,這也是廟宇的龍柱不太會用沉積岩雕刻的因素之一。清朝前期,臺灣廟宇的龍柱材料來源皆由中國壓艙運送過來;清朝後期,少部分岩石由觀音山上取得;日治時期,因中日關係緊張,無法自中國獲得,所以材料皆來自觀音山上。難道沒有沉積岩製成的龍柱嗎?有的,早期在海域及陸地交通皆不是很好的情況下,只能就地取材的頭城媽祖廟,以及九份的土地公廟,甚至貢寮區域的廟宇龍柱均是由沉積岩製成的。

考古探坑展示館

芝山岩現在停車場位置原來有兩戶三合院人家,住家距雙溪不遠,前面有水田;灌溉水田的水圳從石角一帶繞行石頭公廟不遠,經芝山岩山腳下,到三合院前的水田。戰後這些住家被要求搬遷,於民國四、五○年代搬離。民國89年(2000年)芝山岩史蹟公園規劃類似沼澤的水生池時,發現史前遺物,乃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劉益昌教授進行考古發掘,市政府更改設計,進一步營建考古探坑展示館,1樓是屬於實體的展示室,諸如地層模型ヽ全區模型ヽ陶器復原模型等,也有許多的解說看板,像是介紹考古的歷程及發現,動植物的生態、地質ヽ生物解說等,讓參觀民眾了解芝山的故事;2樓是結合多媒體的教室與DIY教室,以及放映室,不定期的播放生態影片。展示館的設置是保存芝山岩文化,但最終目的為喚起大家對這塊土地的重視與保育。

仙泉聖蹟

騎樓及涼亭不遠的地方有一仙泉說明牌,指稱「民國十七年元月九日此處 忽湧靈泉乙口,俗稱『仙泉』能至萬病,救人無數,流傳全省。咸為謂神靈顯化,所以使然耳。何益圭敬誌……。」

此一傳說可以說明早期芝山岩山上現泉水。這些泉水在戰爭時,在地漳州人被圍困山上,山水取水不容易,若有水泉流山,就有活命機會。因此,芝山岩的泉水顯得珍貴,早期甚至有禁止砍樹,使能保水的規定。

在芝山岩就流傳過這樣的故事,咸豐年間漳泉械鬥時,漳州人躲在山上,山下泉州人不讓山上漳州人取水,切斷供給水源,山上漳州人苦思沒水可用怎麼辦?一天晚上很多人同時夢見開漳聖王告訴他們:「芝山岩西門山腰有泉水,去取水來喝,精神百倍,大家合力到第五天可攻下山,打贏戰爭。」第二天,大家都知道許多人都夢到相同的夢,就帶容器去找泉水,果然找到泉水。這個泉水從洞口流出,洞口很小,水卻源源不絕,但是每次取水只能取一小杯。幾日後,山下泉州人心想圍困山上的漳州人四、五天,即使有存糧也因為缺水而渴死,沒想到,到了第五天,山上已有動靜,山上漳州人反攻山下泉州人,泉州人一時失去警覺,被打敗,逃回艋舺。

從此仙泉的事蹟傳揚開來,後來聽說泉水可以治百病,一時之間,人們絡繹不絕地前來求仙水治病。昭和8年 (1933年)有一自作聽明的人,心想這個洞太小,一杯一杯取仙水回去太慢了,就找石匠把洞鑿大,沒想到洞口鑿寬後,泉水從此就沒有流出來。

西隘門

清朝政府認為台灣不易治理,官方派駐地方員額不多,地方上的事務,每每交由在地鄉紳、地主、業戶維持,漢人進入臺北盆地主要在十八世紀的乾隆年間,十九世紀不同利益團體和族群,漸漸產生衝突及械鬥,在此同時官方勢力無力調和,械鬥越演越烈。時序進到 十九世紀,不同祖籍的族群衝突越來越多;其中漳州人和泉州人的衝突最嚴重。漳洲人在現在的基河路以北的士林,以及板橋、中和,而泉州同安人在社子、蘆洲、 三重、新莊、大龍峒等地,至於艋舺為泉州三邑人;三峽、景美、文山、深坑及石碇等地為泉州安溪人。這些不同祖籍族群每每因利益衝突,發展成戰鬥集團,互不相讓,發生扭打,甚至發生大型械 鬥。這裡以芝山岩分析周邊族群形勢來說明,當時芝山岩一帶為漳州人生活空間,稱做八芝蘭,隔著基隆河(現在的基河路,因截彎取直,基隆河改道,舊河道為基河路)的社子、大龍峒、三重、蘆州都是泉州同安人,遠方的艋舺是泉州同安及三邑人。八芝蘭要面對此一勢力廣大的對手,可以想見其凶險的氣氛與形勢。整個八芝蘭形勢,芝山岩為臨河小山丘,附近都是漳州人生活的村庄及街區,也因此,道光28年(1848年),漳州人在芝山岩各主要入口營建了東、西、南、北等隘門管制出入。這些隘門往後的咸豐3年到咸豐9年(1853-1859年)漳泉械鬥發揮防禦功用;後來隨著時代轉變,四個隘門中的三個已經毀掉,剩下西隘門留存。

當下存在的西隘門,係往來山下及山上惠濟宮的主要通道;民國63年(1974年)被市政

府定為古蹟,民國68年(1979年)被核定為三級古蹟。西隘門的營造係在上山入口凹處,城牆有雉堞,方便攻防;城門早期有木門,現在已不存在;牆身係用芝山岩的大寮層砂岩建材堆砌,門頂取用用石角地區安山岩石材。

1.潘永清,字少江,號定民,淡水其里岸莊人。書無不讀,凡星術、陰陽、醫卜等無關致藝者,無不討論源流。道光三十年(1850年),漳泉械鬥,捐貲助卹。獎授員外郎。咸豐初,械鬥又起,八芝蘭(士林)付之一炬。永清卜地新街,延工購料,築屋百餘間,招來商旅,即今士林。同治十二年(1873年),膺歲貢,捷報甫至,而永清臥病在床,嗣卒,年五十三。

「洞天福地」巨岩與芝山岩

仙泉聖蹟附近有一巨大石塊刻有「洞天福地」幾個字。類似此巨大石塊在芝山岩很多,且土層不豐,都是砂岩或頁岩。或許是這樣景象,山丘才有「岩」這個名稱;另外整個巨岩隆起的山丘樣子很 像漳州人大陸家鄉的芝山,所以稱做芝山岩。「洞天福地」幾個字是清朝時期士林聞人潘永清題的字。指的是這裡曾經有洞口出仙泉,至於仙泉位置在哪?有一說法是在「仙泉聖蹟」牌子下,也有一說法說是在「洞天福地」巨石下。此一「洞天福地」題字是同治12年(1873年),這一年惠濟宮中殿完工,為當時八芝蘭一帶(士林地區)漳州人的大事,或許是這樣的機緣,潘永清才在這裡題字。流傳的傳說中說明,在1859年漳泉械鬥爆發前,這兩個族群間多有摩擦,山上、山下各住著漳州、泉州人,但是水源在山腳下,所以漳州人若要取用水勢必會走到泉州人勢力範圍內,泉州人就跟山上的漳州人說,「若是要下來取水,必不阻你們。」漳州人派人試探幾次後皆取水成功,所以決定派大部隊下山取水,但是泉州人擔心漳州人派大部隊下來有詐,要求他們必須辮子互綁後才能下山來取水,於是漳州人聽從泉州人的要求辮子互綁下山取水後,迎面而來的是泉州人兵刃相向,毫無防備的漳州人就這樣被殺的血流成河,而河流也被血染汙濁,而被稱作濁水港。

蛇蛙石

芝山岩有東、西、南、北等四個隘門,東隘門在石象旁,年久失修已經倒塌;西隘門在芝山岩西側蛇蛙石山凹處;南隘門在百二坎中段處;北隘門在芝山岩北側往山下石頭公廟路上。這幾個隘門,除了西隘門,都被毀壞,遺跡已不存在。根據民間說法,這四個門分別有神獸保護,西隘門為蛇蛙石、北隘門為石頭公,東隘門為石象、南隘門為石馬,為芝山岩增添了神祕感。

嘉慶石獅

在惠濟宮廟前有嘉慶年間的石獅,為嘉慶7年(1802年)設立。這一年也是惠濟宮遭蟻害重修的時間,在此之前的乾隆51年(1786年)林爽文事件,芝山岩遍地屍骨,芝山岩黃姓業主捨棄此山給八芝蘭鄉民共有,重新營建芝山岩及惠濟宮廟埕空間。

這事件距離雕塑此一石獅的年代已近20年,地方各角頭團結,水稻收成穩定,地方繁榮;在此同時,另有漳州人往來基隆河水路及山路,拓墾噶瑪蘭,漳州人更活躍於北部地區。這樣形勢下八芝蘭漳州人大舉修建惠濟宮,並引進大陸石材雕石獅,凡此都在彰顯漳州人的活躍與安定。

惠濟宮空間

惠濟宮主神為開漳聖王,並供奉觀世音菩薩及文昌帝君。開漳聖王為漳州人的鄉土神,廟埕建於乾隆29年(1764年),即惠濟宮,此後惠濟宮陪伴山下士林地區漳州人渡過困頓、生命飄搖歲月;包括大小械鬥及拓墾,也調和居民間的糾紛。

惠濟宮廟址歷來都在附近,即芝山岩山頂西側;早期另有觀音寺及文昌祠,後來三廟合一,為惠濟宮。廟埕座北朝南,背倚大屯火山。廟前面向基隆河及臺北盆地,左側有劍潭山,右側有觀音山,山川氣勢恢宏。

整座廟寬七開間,為三殿兩廊護龍建築格局。前殿(三川殿)採用硬山翹脊屋頂,中門前立蟠龍柱一對,兩側增 建龍鐘樓與鳳鼓樓各一座。廟門上四大天王手中分別各持寶劍、琵琶、雨傘、小龍,代表「風 ( 鋒 )、調、雨、順」等涵意。

前殿祀開漳聖王,後殿一樓祀觀音佛祖,二樓祀文昌帝君。此一安排於光緒21年 (1895年)修建完工至今未變。另外,一樓側殿供奉廣澤尊王,此廣澤尊王為泉州三邑南安人的鄉土神;此神明的安置與清朝時期漳泉械鬥有關;1859年漳泉械鬥,漳州人、泉州人各自傷亡慘重,幾經調和雙方止戰,漳州人表示善意,於1860年迎請泉州神明廣澤尊王至惠濟宮祭祀。現在廣澤尊王仍在惠濟宮神龕中。

乾隆16年(1751年),黃善過世,漳州府平和縣族親黃澄清,帶著祖籍守護神開漳聖王的香火前來台灣投靠,供奉於黃家廳堂,早晚焚香祭拜。不久附近農作物發生病蟲害,黃善之妻向開漳聖王香火祈求驅除蟲害,神靈顯赫,消除蟲害。後來附近湳雅、三角埔也有類似事件發生,使得八芝蘭(士林)地區居民更相信開漳聖王。

有一天,黃善妻子夢見開漳聖王顯靈指示,要黃家遷居山麓,原址供做開漳聖王廟址。後來,地主黃國聘、黃文欣二人獻地,吳廷誥、吳慶三、吳德崇等士紳集資籌建,於乾隆17年(1752年)興建廟宇,乾隆29年(1764年)觀音寺及惠濟宮完工。東側奉祀觀音佛祖,以芝山巖為寺名;西側奉祀開漳聖王,以惠濟宮為名。道光5年(1825年)兩廟遭受風雨, 毀壞嚴重,首事何宗泮向庄內各戶募捐修建。道光20年(1840年),八芝蘭街士紳潘永清於惠濟宮後方增建文昌祠,祠內供奉文昌帝君,並設置義塾。同治10年(1871年),士紳潘永清、舉人施贊隆等人推動將芝山巖、惠濟宮二廟名稱合併,稱為「芝山巖惠濟宮」。廟分兩層,二樓供奉開漳聖王,一樓供奉觀音佛祖。

光緒14年(1888年),惠濟宮遭到火災,部份廟寺空間被焚毀。光緒16年(1890年),林有仁、潘盛清等八人,發起重修,改為前後「二進式」廟宇建築,光緒21年(1895年)竣工。即前殿祀開漳聖王,後殿二樓祀文昌帝君,一樓祀觀音佛祖,此供奉祭祀型態沿用至今。

從乾隆16年(1751年)的開漳聖王小祠,到乾隆17年(1752年)興建廟宇,乾隆29年(1764年)芝山巖(觀音寺)及惠濟宮完工,道光20年(1840年)增建文昌祠,祠內供奉文昌帝君,同治10年(1871年),將芝山巖、惠濟宮二廟名稱合併,稱為「芝山巖惠濟宮」,最後在同治13年(1874年)芝山巖、惠濟宮、文昌祠合一,歷經了一百二十餘年。

明治28年(1895年),日人據臺即推行日語教育,並在惠濟宮內設立「台灣總督府學務部」,在文昌祠義塾原址,成立台灣「芝山巖學堂」,為台灣第一所國語傳習所。明治29年(1896年)學堂6名日本籍教職員被殺,並焚毀傳習所相關設備、教材,日軍乃採取武力鎮壓,史稱「芝山岩事件」。事件後,學堂改稱為「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第一附屬學校」,明治31年(1898年)改名為「八芝蘭公學校」,明治37年(1904年)遷至士林街上(現今的士林國小內),惠濟宮才又恢復為單純的廟宇身份。

懷古園

芝山岩漢人活動早在十八世紀就已存在,歷經拓墾、械鬥,以及天災祈福,陪伴士林地區住民度過許多困頓及喜樂的歲月。其中有許多表現不同時代的石雕、牆堵及石碑。百年來,廟埕及建物的修建及拆除,留下許多具歷史意義的石材、碑記,這些遺物在許多地方都存在過,但是少有被留存;士林地區就不同,留有許多早期石材及石碑。山下神農宮就留存多塊石碑,惠濟宮的懷古園也留存很多塊石碑及柱子。這些都是臺北地區的歷史遺物,值得珍視。其間,惠濟宮先賢於於民國58年(1969年)構建「懷古園」,安置早期石碑等古物最具典範。懷古園位在惠濟宮左側,留存許多二百年來的碑石,遊走其間頗能發古之幽情。其間有道光年間的「芝山和約碑」、「惠濟宮碑記」最具芝山岩歷史意義與價值。

同歸所

同歸所前身為有應公廟,係收埋無主屍骨的廟龕。會在芝山岩山頂設有應公廟,該和乾隆51年(1786年)林爽文事變有關。林爽文北部餘黨林小文在12月8日毀新莊巡檢,並擄掠新莊、擺接、八芝蘭等地,還到芝山岩殺戮逃難民眾。事件後芝山岩業主黃文欣捨棄此山,交付芝蘭街總理吳慶三等眾人,率鳩資於芝山岩置塚,即為同歸所。咸豐9年(1859年)漳泉械鬥,芝蘭(現在士林前街一帶全毀,戰死於芝山岩的民眾甚多,居民將無主屍骨收埋到同歸所裡。昭和4年(1929年)重修同歸所。時至今日,我們重臨同歸所前,審視同歸所旁對聯:「同歸原有數,一所豈無緣」頗能體現同歸所歷來的時代與械鬥的悲涼情境。

日治祭祀空間

1895年日人在芝山岩設國語傳習所,為台灣第一個教育機構。1896年初六位日本教職員被殺,從此日人將同歸所以東的山頂空間營造成日治祭祀空間,即所謂的「芝山岩精神」所在地。幾年下來,日人營造的紀念空間計有,明治29年(1896年)「學務官僚遭難之碑」;明治30年(1897年)士林街芝山岩街完成;明治31年(1898年)舉行六氏祭典,定2月1日為「例祭日」。明治38年(1905年)台灣亡教育者招魂工事完成,舉行23名(1896年-1905年間)亡教育者合祀。大正3-5 年(1914年-1916年)芝山岩祭祀場改修案成立,陸續完成祭祀場、參道及新設道路。大正6年(1917年),伊澤修二逝世,隔年設伊澤修二紀念 碑。昭和3-5年(1927年-1929年)建立芝山巖祠,並興築鳥居。時至今日,這些建物、石碑 很多都遺失,六氏先生墓也被搗毀,民國84年(1995年)士林國小百年校慶,重立六氏先生碑於山頭。

百二坎

百二坎為正對雨農橋的石階,此一石階中段早期為南隘門舊址,日人營造神社參道空間時毀掉此隘門,完工時的石階剛好有120個階梯,當地人稱之為「百二坎」。整個百二坎階梯為日治時期民眾參訪神社的路徑;早期從士林街經道路,到山下走此百二坎到山頂,經參道空間到神社祭拜。現在這樣空間已失去原有氣氛,百二坎已經成為遊客往來芝山岩的階梯通道。


參考資料:

  • 1.士林學系列,芝山岩傳奇,臺北市士林社區大學出版。
  • 2.尋跡芝蘭•翻轉士林-粼社區誌,2019年11月版。
  • 3.尋跡芝蘭•翻轉士林-粼社區誌,2020年9月版。
  • 4.八芝蘭的故事,施百鍊。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d 位部落客按了讚: